在国人众多的情结中,有这样一种情结叫做“女排情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之于国人,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存在,而09年作为奥运会之后的调整年,随着蔡斌教练的上任,一只新的队伍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现在我们就从中国女排的各个传统位置入手,解读一下如今这支特殊的中国队。
历史:快速多变,极致辉煌
中国女排的历史,是辉煌灿烂的。自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以来,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三大赛(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奥运会)上一共夺得了7个世界冠军,3个世界亚军,4个世界季军,可谓是功勋卓著。而历史上的中国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中国队的自身特色是密切相关的。
众所周知,中国女排的特点是“快速多变”,这四个字自从被袁 伟民提出之后,就成为中国队的建队纲领,2009年之前的中国女排,无一不是“快速多变”的,而“快速多变”也渗透进了中国队的每个位置里,现在,我们就从每个位置入手,看看这几个位置的“中国特色”。
若要问在中国女排的各个位置中哪一个位置最富有中国特色,那必定是接应二传(以下简称接应)。在整个世界排坛,中国女排的接应是那样的特色鲜明,独树一帜。自80年代以来,中国队的主力接应有以下几位:陈招娣—郑美珠—巫丹—崔咏梅—邱爱华—李珊—周苏红。中国女排在最早的时候由于网上攻击力的相对欠缺,采取的是四二配备,后来才在郎平出现后,将孙晋芳培养为专职二传,同时辅之以后排出色,小球细腻的陈招娣,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队接应的一个主要的任务:后排核心,作为中国队的接应,其的后排压力是巨大的,不仅仅是要主接六轮一传,同时还是整个球队的串联的核心。在中国队几任接应中,周苏红,巫丹等人均获得过三大赛的最佳一传的称号便是这一特点的表现。但当陈招娣主打时,由于有郎平的存在,因而其的进攻以偷袭为主,只体现了中国队接应“守”的一面,直到郑美珠的出现,典型意义上中国式接应才算成型。
郑美珠的出现,不仅仅继承了陈招娣作为接应的后排核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她将中国队接应在二号位的进攻做实,使接应成为中国队的一个常规进攻点,并成功的形成了一整套的在二、三号位实施的跑动跟进战术,这标志着中国式“快变”的进攻体系的正式成型,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国接应定下了基调:她不仅仅是整个队里的后排核心——范围极大的一传面积,在承担数量极多的一传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极高的一传质量,在防守时除去在一号位防守对方主攻的直线、二号位的腰线与大斜线之外还要时刻准备跟进至二传身后防守对方主攻的直线吊球,在串联时还有调整传球的要求;同时,她还是全队很重要的一个战术点,她需要将第二点跑动跟进坐实,从而为中国队的“快变”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石。因此可以说,中国队的接应是全队攻防结合的一个纽带,她的角色涉及攻守双方,同时在攻守双方都有极高的要求,因而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这里仅以优秀出众的周苏红为例,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她进攻132次,成功64次,失误14次,一般54次,以37.88%的成功率排在所有球员的第五位,同时以超乎所有人的189个一传,109个到位,64.5%的一传到位率排在所有人一传的首位,另外还以平均每局2.57个有效防守排在所有运动员防守的第十位,而所有运动员中这三项均进前十只有她一人,更不用说其余的接应了,由此可见,中国式的接应自身所承受的责任与压力有多大!
接应之外,中国队的副攻与主攻也很有特点,而最有特点的,又是我们的三点副攻和两点主攻。
如果问在历史上中国队哪个位置是最星光熠熠,最令对手羡慕的,那一定是副攻。中国队盛产副攻,而且每一位主力副攻几乎都是同时期世界上的佼佼者。而相比两点副,中国队的三点副更具有自己的特点。要说三点副的特点,就不得不说中国队三点副所面临的压力。每一个三点副,其在网前经历的是两轮三点轮,一轮两点轮,而由上图可以看出,与她同时在前排的,是两轮两点主,一轮三点主,对于中国队来说,两点主的得分能力一般相对较强,因此对于我们的三点副来说,就不需要她有很好的进攻强度,但当她在前排时,又是我们的重点战术轮,这就要求她自身的节奏、速度要很出色,能与我们的接应一起在二三号位形成出色的配合,达到加压的目的,譬如8 9年——92年的赖亚文与巫丹的组合,或是02——04年刘亚男与周苏红的组合,单从自身的进攻实力来看,赖亚文或是刘亚男均不是很出色,但由于出色的节奏、速度以及球感,使得她们与各自接应的配合能够将中国的“快变”体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三点副在后排时,前排是我们的两点轮,由于在中国队的进攻体系中基本没有后排进攻的支持,因而此时的中国队就是明打明的两点攻,于是她需要将一传非常出色的保障出来,使得哪怕是两点轮,我们队的主攻与副攻也能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战术掩护。而通常来说,我们的三点副一般都有很好拦网技术,她们并不一定有很出色的拦网高度,但一般都有很好的拦网判断与步伐移动,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一次性的通过拦网来得分,而是为了通过拦网为我们的两点主创造更多的防反机会。总结下来,对于我们的三点副,要求就是“不丢分”,你可以没有很强的的进攻实力,但你必须保证在你身上该拿的分得拿,不该丢的分一定不能丢,因为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你是整个球队得分的基石,如果基石都出了问题,那就很可怕了。
相比三点副,中国队的两点副星光更加璀璨。从80年代初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的两点副有过一下几人:周晓兰——梁艳——杨晓君——李月明——赖亚文——王怡——吴咏梅——赵蕊蕊——张萍。如此璀璨的星光,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哪怕是曾经拥有比传奇还要传奇的Magalys和Torres的古巴队。而这些运动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她们担当两点副的时候,都有很强的网上实力,尤其是都有很强的得分能力。同时前文已经提到,在中国队的进攻体系中基本没有后排进攻的支持,尤其是中国队是接应由于有极大的后排压力,所以我们的接应是基本没有一号位的后排进攻的,因而承担两轮两点轮的两点副有很高的进攻要求,同时由图可以看出,在两点副位于前排时,三点主将与其同处两轮,而对于中国队的三点主来说,高速平拉开是其较为擅长的进攻手段,为了给三点主争取足够的拉开空间,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撕扯对方的拦网,因而中国队的两点副通常都有非常出色的二号位单脚进攻的能力,个中楚翘是1998——2000年间的吴咏梅,依靠极为强大的背飞,给当时中国队进攻的左翼形成了极强的掩护。同时由于我们的二传一般都有较好的拦网高度,因而通常情况下我们的两点副都有很强硬的拦网能力,通过拦网来给对手加压,此时拦网的目的就更侧重于直接得分了,比较典型的组合在早期有周晓兰+孙晋芳、杨晓君+杨锡兰,近期有赵蕊蕊+冯坤,这几对组合都曾经是当时世界排坛上最好的拦网组合之一,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前面提到,我们的三点副的特点是“不丢分”,那么两点副的任务就更加明确——“得分”,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中国队来说,两点副要“能攻”,相对应的,三点副要“善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类似于副攻,传统意义上中国队的两点主和三点主同样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比副攻差别更大。而与世界相同位置相比,中国队的两点主特点更加明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最富有中国队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女排历史上出现过最优秀的两点主是郎平,也只能是郎平。要分析中国队两点主的特点,就必须分析她所处的境遇。在排球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相持靠一攻,赢球靠防反。”既然要赢球,就需要防反,每个球队就需要这样一个人,她在球队的作用是解决防反,或者说,也就是把队伍中的胜势变为得分。在换发球制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换发球制与每球得分制最大的不同在于,换发球制中一只队伍最少需要抓十五个防反才能赢得一局比赛的胜利,而在每球得分制中,保障好自己的一攻,全队只需要抓两个防反就可以拿下一局。于是在换发球制中,防反尤为重要,而对于中国队来说,两点主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一方面,她在前排时,我们的后排核心——接应大部分时间在后排,同时相对侧重于守的三点主也在后排,这时我们后排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时起球,而两点主就需要将所起的球一个个转化为得分,因此,中国队的两点主要有很强的调整强攻能力,换句话说,她必须有很强的网上实力,使得无论面对哪种情况,她都要能够进攻得分。另一方面,之所以将攻击力强大的主攻放在两点的位置,而不是三点的位置,是使得整个队伍更加平均,不至于在某一个轮次丢分丢得很严重。因为我们的两点主可以相对凭借自己的实力打一些较为暴露的强攻,而三点主则可以通过与副攻和接应联动形成一系列的战术配合,从而达到过轮的目的。由于自身有较大的得分压力,因此对于两点主的后排技术,中国队的要求并不高,对其态度一直是有最好,没有也可以,两点主的关键,永远是得分,而评价一个中国式两点主的优劣,也是得分。
说郎平是中国队历史上最好两点主,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她出色的得分能力,在巅峰时期,郎平一个人的得分可以占到全队的一半还要多,这对于已全面均衡的中国队来说,是很特殊的。而在拥有非常好高度与强度的同时,郎平本身还有不错的速度与战术素养,使得自己的进攻能够融进全队的战术体系中。而2001、2002两年在国家队主打的两点主张静虽然拥有很不错的高度与一定的强度,但由于自身的进攻与全队是脱节的,因此使得当时整个中国队的战术体系显得很不完整。而在1995——2000年主打的两点主孙玥则是由于自身力量上的欠缺,虽然本身的战术素养、速度、技术都非常优秀,但仍使得中国队在高强度高水平的对抗中缺乏制胜的能力,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决赛。而郎平在拥有极强的攻击力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后排能力,这使得三点主和接应在一传上的压力减轻不少,可以说郎平本身为中国队的两点主做了一个最完美的典范。
与两点主相对,中国队的三点主可以用“快速全面”来形容。与两点主主要解决防反问题所不同。三点主在前排时的要求只有一个:过轮。首先,她需要能够与副攻、接应形成有效的战术配合,将“快速多变”的战术思想从二三号位延展至四号位,使得四号位也是“快速多变”的,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她除去能够在三四号位与副攻、接应形成一系列诸如双快—游动这样的战术配合外,还需要有非常出色的进攻速度在四号位承担高速平拉开的进攻。而当三点主在后排时,前排是全队攻击力最为出色的两点主,于是三点主需要有非常出色的后排技术有两点主尽可能多的创造防反机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队三点主的主要认为集中于保障,同时又需要有一定的得分能力,这其实与很多国家的三点主的要求是类似的,如巴西队在曾经的三点主Erika,或是意大利的三点主Picinini。但中国队的三点主在前排准备平拉开是基本不参与一传的,因而中国队的平拉开进攻基本上是全世界最快的,这一点又是中国队三点主独树一帜的地方。
最后说到二传,就特色来说,中国队的二传相对而言要求并不是很特殊。对于一个出色中国二传,她需要具备以下几点:1.出色扎实的基本功,使得她能够胜任中国队一系列的战术配备,并将其转化为现实;2.开阔的眼界,出色的大局观,能够在一系列的战术配置中选择出最合适的,并将球转移至最合理的地方;3.一定的高度,在网上对全队形成有效支撑。这三点要求几乎对于每个国家的优秀二传均是适用,唯一的特殊之处在于,在一传到位的条件下,我们的二传是选择什么样的战术给对手施加压力,而对于巴西等拉开球队来说,则是选择合适的人形成拉开,或是加压。可以说,世界上的一些优秀二传如中田久美、Fernanda Venturini等假如处于中国队的体系中同样也是适用的。中国队的二传是优秀的,但并不特殊。
现在:改旗易帜,辉煌不再
回顾完光辉灿烂的历史,让我们回到现在,来看一看现在的中国队,来看一看这一只与历史相比格格不入的中国队。
我这里所说的现在,指的是新任主教练蔡斌执掌中国队教鞭一年以来所打造的中国队,说它格格不入,是因为与历史上“传统”的中国队相比,这一只队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个不同不是指其的二副主站位,因为在中国队历史上也曾有过二副主的站位体系,具体来说,不同体现于以下方面:
1. 接应退出一传体系,一传体系由主攻+自由人承担
2. 两个主攻在承担平拉开的同时都要参与一传的保障
3. 接应与三点主攻的位置模糊化,二者都开始兼具二四号位的进攻能力,同时在二四号位均已拉开进攻为主。
对于中国队来说,这样的改变是惊天动地的,进过一年的检验,我们发现如今的中国队已经与传统的中国队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在如今的中国队身上已经难觅曾经中国队“快速多变”的影子,我想,用主教练蔡斌自己话最能说明现在的情况。在新的中国女排组建初期,蔡斌曾表示,二传要把而四号位的球压低压平,主攻一定要能接一传,充分解放接应的进攻。而他也的确这样做了,只是一个赛季过去,我们发现如今的中国女排的打法是多么的类似于巴西女排,而主教练蔡斌仍说:“中国女排快速、多变的传统不会丢。”那么,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女排真正的传统是否还在。
对于中国女排来说,“快速多变”作为战术体系的核心,而其又是全面均衡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快速多变”,其的战术基础在二三号位,首先是通过二三号位的一系列战术变化在网上对对手形成强度极大的加压,同时结合快速转移将球拉开至四号位,加压与转移相互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快变”体系。同时,对与中国队来说,快与变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快是基础,它要求我们的进攻有极好的速度基础,而在“快”的基础上,各种战术之间的转化,各个位置间的转移则构成了“变”。而如今的中国女排,其战术基础由二三号位转移到了二四号位,在三号位以加压为主,完全的巴西做派。我们知道,巴西队“两边拉开,中间加压”的战术体系基础在二四号位,侧重点在于“拉开”,中间加压是辅助于拉开的,其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拖住对方的移动判断,为拉开争取时间。例如在巴西队副攻攻击力极为孱弱的2000年,依靠Virna Dias,Erika和Leila Barros三个人的不断拉开进攻,巴西队仍旧夺得了一枚铜牌。但换做中国队,若是副攻没有牵制能力,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与传统的中国女排相比较,如今的这支中国女排的改变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从上面的基础站位图我们可以看出,曾经在中国队出任两点主位置的王一梅出现再来接应的位置,而我们知道王一梅作为一个相对典型的中国式两点主,是没有一传的能力的,也就是说,在新女排里,采用的是双主攻+自由人的一传体系,其中自由人替换后排副攻。既然我们现在解放了原本后排压力极大的接应,那么就需要接应来承担相应的进攻任务,而事实是,我们的接应现在三轮均位于四号位进攻,而二号位由两个主攻共同承担,但两个主攻在二号位的进攻与副攻的配合是脱节的,于是就造成了中国队在二三号位形成极其依靠个人实力的单打独斗。二三号位的战术体系崩塌以后,主攻/接应的四号位高速平拉开也就无从谈起,于是就有了如今混乱的中国女排的进攻体系。
其次,在传统的中国女排体系中,处于连接攻防之间的纽带作用的是接应,她既是后排一传防守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队一个极其重要的战术点,围绕其在二三号位中国队有一系列的交叉—重叠战术。因此中国队对于接应的要求极高,接应的压力也极大。而采用双主+自由人的一传体系,解放接应,看似是将一个人的压力分担到了两个人身上,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接应三轮都在四号位,她在进攻时相当于是传统的中国式的两点主,这就要求我们的两个主攻不仅能够在四号位有拉开进攻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在二号位拉开并参与二三号位战术进攻的能力。另外虽然进攻时是处于传统的两点主的位置,但在后排防守时,我们的接应仍处在传统的接应所在的位置,即除去要防守一号位对方主攻的直线与对方二号位的斜线外,还要随时准备上步防守对方主攻的直线吊球,如此大的防守任务,对于一个曾经的两点主来说是压力极大的。由此可见,这样的体系非但没有起到分担压力的作用,反而加重了每个攻手的压力。同时前文提到,将攻击力较强的攻手放在两点主的位置,一个考虑是使全队轮次与轮次之间更加的均衡,而现在将实力最强的攻手放在三点轮做两点主所作的事情,同时又不将其的后排进攻大量的引入进攻体系使其对我们的两点轮形成强有力的支持,造成的后果不仅是攻击力的重叠,更使全队的进攻处于一个失衡的境地,我们本来就薄弱的两点轮更是雪上加霜,在今年年初的瑞士女排锦标赛上,我们的两点轮稍微不注意就能被卡得一点转机都没有,而这样的情况到后期愈演愈烈。于是,仅从理论的角度我们都已经得出如今中国队的改变是不合理的,而中国女排的成绩更证明了这一点:瑞士女排精英赛第四;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第五,五场比赛仅胜一场;到了亚洲女排锦标赛,决赛输给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输过的泰国队,历史上首次失去了洲际冠军赛(大冠军杯)的参赛资格。时是已经证明了,中国队学习巴西队走“拉开”路线是不合适的。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发现,在每一个世界强队中都存在这样一两个来解决调整强攻的攻手,中国队曾经是郎平,04年之后是王一梅,巴西队是Marianne,意大利队曾经是Togut,如今是Aguruo,美国队就是Logan Tom……我们注意到,在巴西队中,承担这一任务的不是理所应当的接应Sheila,同时也不是最为先进的现代站位中进攻压力最大的三点主Paula,而是更趋近于传统均衡站位的两点主Marianne。也就是说,巴西队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了自己的人员配置,而不是一味的照搬所谓的先进体系,那既然连我们学习的对象都是这样,那么是不是也说明中国女排自身原有的“快变”体系是可以坚持的呢?
可以说,通过与传统的中国女排各个位置对比,我们发现,现在的这一只中国女排走的这条路,从目前来看并不适合中国队,而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后我们也发现,整个体系有着自己的缺陷,如何回归我们的“快速多变”才是真理!
[ 此帖被b1b2b3b4在2009-12-25 01: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