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一的时候,老师去女排联赛吹哨,回来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辽宁有个主攻王一梅,身高力量比杨昊强很多,以后一定会出名,那是黄金一代成名的时代。
后来我见到了这位王一梅,立刻被这位大型化的主攻折服了,一个能和男排队员媲美的女球员,在女排人堆里不能不说是鹤立鸡群,也让爱才的我,为之仰慕。
全面,在任何一行业都有这个道理的影子,女排里也一样,一个球员必须前后排轮着转的规则,就决定了这个球员必须精通前后排,可惜啊,王一梅的后排技术是软肋,归根到底是启蒙教练以及成长时期的教练训练不够,这个原因暂且不谈了,事情已经如此了,只能在用人的时候扬长避短了。
陈忠和时期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能让王一梅发挥自己的威力,接应与副攻(亚男)都能接一传,再加上自由人,这才解放了王一梅,王一梅达到了状态的顶峰,后来北京奥运会,副攻用了蕊蕊和明明,没了后撤接一传的亚男,个别轮次就出现了两人接一传的时候,高手对决,胜负差之毫厘,一个破绽,往往左右胜负,所以,奥运我们只拿了铜牌。
蔡斌前期改造王一梅,也是想发挥王一梅的强项进攻,为此甚至不惜牺牲主攻的火力,宁肯选择攻弱守强的主攻,也要解放王一梅,可惜啊,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蔡斌犯了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毛病,没有考虑到接应的进攻方式与进攻点与主攻是完全不同的,一名右手队员,当她已经适应了4号位强攻以后,再让她去打2号的半高与战术攻,实在是赶鸭子上架,所以蔡斌执教前期,出现了主攻已经牺牲了火力,而接应的进攻却没有随之增强的现象,两边攻击都不强,副攻再强也不行,副攻与主攻是相互掩护,当对方放弃两边死盯3号的时候,3号副攻是很难下球的,所以蔡斌执教前期,女排战绩不佳,所以王一梅后来成了“假接应真主攻”
这个所谓的假接应真主攻的意思,就是王一梅与魏秋月站对角,但是防守与进攻负责的区域还是她适应的主攻,2号进攻由主攻殷娜完成,这样做其实是东屋换西屋,拆东墙补西墙,两边进攻点还是那3个人依旧不强,中间副攻压力依旧很大,所以女排继续输。
有的朋友会问了,既然王一梅打的还是熟悉的4号,为什么会不下球了呢?这因为,跑位的时候,假接应王一梅的换位方式与换位线路已经与原来纯主攻不一样了,牵扯了王一梅很多精力,她需要去适应,进攻能力就下降了。还有一个,就是王一梅这段时间的腰伤,更是雪上加霜。
既然王一梅进攻不行,又不能防守,改造失败,就有两条路,要么重回主攻,要么弃用。结果权衡再三,蔡斌选择了第二条路。
既然陆倩能胜任在2号位的强攻,那么就不需要假接应真主攻这一战术了,主攻继续司职4号,接应继续2号,这样就不需要殷娜这样既能接一传,又有2号、4号进攻能力,但是拦网差的主攻了,蔡斌需要的是能接一传,4号进攻强,拦网强又兼有一定的一传与防守能力的主攻,所以,新秀惠若琪当仁不让地坐稳了主攻位置,这就是目前的主力阵容。
陈忠和时代与蔡斌时代的区别,不仅仅是强力接应与全面接应之分,还有全面副攻与强力副攻之分。全面接应是周苏红,全面副攻是刘亚男。蔡斌时代没有能接一传的副攻,也不让接应接一传,这样一传的担子就压在了主攻与自由人身上,王一梅胜任不了接应,又不能当能接一传的主攻,在蔡斌的队伍里坐板凳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如果回到陈忠和的队伍里,王一梅就是纯进攻的主攻,一传和防守队里有全面的周苏红和刘亚男呢。王一梅成名,不就是在陈忠和队里的么?王一梅没落,不就是在蔡斌队里么?
香港东亚运动会,王一梅每次登场,都能引起全场的轰动,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蔡斌队里的王一梅的表现,有资格接受这些掌声么?这些掌声是给谁的?香港人印象里的王一梅是陈忠和队里的那个火力强劲的大梅,掌声是给陈忠和的王一梅,而不是菜包子王一梅!
[ 此帖被深秋一叶在2009-12-10 16: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