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拜宗祠 3SVGx<,2
3SVGx<,2
一月二十七日,正月初二。 3SVGx<,2
3SVGx<,2
睡到十点起床,叔叔婶婶已经杀鸡杀鸭了,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年的日子,我的大姑二姑四姑和二爷全家都过来吃饭,人很多会非常热闹,要杀二只鸭一只鸡。 3SVGx<,2
3SVGx<,2
但我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去拜宗祠。 3SVGx<,2
3SVGx<,2
石氏宗祠,是我们石家的祠堂,里面供奉着石氏所有的先祖,过年每个家族的成员都必须去拜祭。 3SVGx<,2
3SVGx<,2
新年拜祭宗祠的第一个人,是最受先祖青眯的,当然,是对孩子而言,这也不知道是谁先传出来的,总之,正月初一,哪家在上学的孩子能最先到祠堂里供奉许愿,这个孩子绝对有前途。 3SVGx<,2
3SVGx<,2
典型的范例就是我爸,据说我爸小时候干脆就在祠堂里过了一夜,现在我们全家都在镇里住,正是先祖的保佑啊,这件事在村里传得是有板有眼。 3SVGx<,2
3SVGx<,2
但真正的事情是,那一年我爸已经读高中了,村里的宗祠重建,地点选在离村一里路的山上的一个山洞里,移宗建祠只能在晚上零时进行,而我爸负责背先祖公母的石像去安放(背先祖公母之像,功德无量啊~),所谓的石像就是两块石板,一个枕头那么大,法师做法完后,就回去了,里面点了一个小油灯,有个规矩是第一晚油灯不能灭,灭了法事就得重来,所以必须有人看守,这个责任当然落在年轻的老爸身上,于是他就一人在洞里过了一晚,据他回忆开始还挺怕的,后来想想祖宗之侧何惧之有,于是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第二天啥事也没有就回来了。 3SVGx<,2
3SVGx<,2
然后这件事传来传去,还出现了老爸梦见先祖公母和他对话的版本,人民的智慧啊,真是无穷的。于是,正月初一,村里的孩子肯定是要受苦了,大人们会一大清早要你起床去完成这个任务,结果是孩子们怨声载道,哈哈,我小时候可是领教过了。 3SVGx<,2
3SVGx<,2
有一年我是赶上第一个了的,那时我刚读一年级,一大早就被叔叔拍起来,和哥哥不情愿的上路,广西天气不算冷,但要知道那是八九年,家穷,饭刚能吃饱的时候(这个要感谢袁隆平院士),衣服也没几件,天刚亮就出发了,到山洞里一个人也没有,和叔叔拜祭完了放鞭炮行礼许愿,回来的路上,村里的人才三三两两的出门,遇见我们都说以为自己来早了,你们都回来了,呵呵,挺有成就感的。 3SVGx<,2
3SVGx<,2
但几年前,村里有钱了,觉得宗祠离村太远,不能保佑我们,于是就出钱把宗祠搬回到村门口,先祖公母的石像也不要了,只建了个宗祠堂,一个土地庙的规模。 3SVGx<,2
3SVGx<,2
宗祠立在村门口,拜宗祠就不麻烦了,于是,孩子们更受罪了,大年三十不能睡得早,十一点半到宗祠里等着,一到十二点噼哩叭啦放鞭炮就许愿- -! 3SVGx<,2
3SVGx<,2
我昨天下午回来,没能去拜,所以初二今天补上,反正离得近,也不在乎。 3SVGx<,2
3SVGx<,2
从家里经过田埂路去最方便,和奶奶一起去,一大片土地被划成一个个相连的稻田,稻子已经收割了,要在小时候,这时还得种些马铃暮才够吃,但现在村里人有钱了,也不缺这点粮食,田是放着没人种了。 3SVGx<,2
3SVGx<,2
从田里回望村庄,楼房代替土房,炊烟袅袅,一片新景,小河细流,青山绿树,这片土地是惟一不片的守望者,看着奶奶蹒跚的身影,她在这个村子待了几十年,看着这些不变的风景,这一切是多么的熟悉和让人留恋,那棵百年的老榕树,又发出了新芽,它就像一位无言的智者,看着我们从孩子慢慢变成老人,然后慢慢死去,还有那只不知立了多少年的石狗,这就是我的家乡,它在变,又不变,也许只是人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