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星空北京5月26日电(记者一索)雅典、北京奥运会中国排球虽然完成了目标任务,男女排和沙排先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还是在今天举行的中国排协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了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他说,国家队备战奥运过程中有些问题解决的不够理想。比如在雅典奥运周期结束后,中国女爱的新老交替问题。按比赛周期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适时进行人员更替时集体球类项目国家队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
同时,运动损伤与运动量和强度的把握时北京奥运周期女排遇到的另一难点问题。
从2004年赵蕊蕊骨折,冯坤、周苏红、杨昊膝关节损伤,到2007年张娜颈椎手术,伤病已成为制约中国女排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困扰教练班子的一大难题。虽然有运动员早期训练潜伏的伤病积累因素,但国家队大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导致运动员身体过度疲劳,恢复手段跟不上,致使伤病加重,运动能力下降也是导致伤病的原因。
徐利称,队伍在坚持全面、快速、多变的技战术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坚决。
从整个奥运周期队伍的技战术表现上,队员技术不够全面,全队打发不够鲜明。在中国男排教练班子的调整上,决策也不够果断,观念较为保守。
沙排方面,初级阶段的人才选拔培养渠道不够明确,从事沙排运动的人数较少,高水平运动员更是凤毛麟角,国家队与地方队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够协调平衡。教练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对世界沙排发展趋势的认识及对项目训练规律的把握有较大差距,理论研究和科研工作也有待提高。
说到全国排球联赛的发展,徐利称,由于市场份额,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限制,联赛俱乐部体制转轨进展不大,运动队水平参差不齐,球员流动、外援引进不畅,比赛精彩程度,品牌打造和推广传播方面都起伏不定。
徐利特别表示,现在中国排球的后备人才规模太小,人才梯队还没有形成。
他说,目前国内女排专业选手规模只有400人左右,而全国进行专业训练的运动员总数也只有数千人。
新形势下,体校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丧失,学训的矛盾,运动员的出路,排球职业化进程缓慢加上其他项目与排球项目的人才竞争,青少年以及家长对未来的选择更加慎重,以及省市考虑全运会投入产出效益的原因使得全国排球后备人才规模小,人才少,训练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