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排球的位置划分是固定的,任务分排却是机动的。当然,不同的位置的主要任务还相对固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主攻。中国女排的不同位置的要求当然离不开中国女排的这个环境.比如主攻手,因其站位使然,必然会是保障环节中一传和防守的重要人物。
作为四号位的攻击手,训练有素的主攻手完全可以在前排时至少在两轮次中,顺利达到后撤保障一传后,再完成上步四号位强行攻击的战术要求。毕竟,四号位要形成战术攻的时间比三号位的更长。在节奏的适应上,主攻接一传比副攻有着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来调整。因此,双主攻接一传并主要
负责防守,是最科学的两个支点。这也是为什么男排都采取双主攻保障,两翼得分的原因所在。
不过,在八十年代,世界排球还没有这么清晰自觉的分工划分,主攻手在那个时期,依然是最主要的攻击人和得分武器。那个时代的排球,要求场上六个人技术都全面,都有自顾一片的保障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可以突出一个进攻更抢眼,而保障环节稍弱的人物。因为大主攻在前排有着比较突出的统治力,在发球得分制只有防反才能得分的情况下,就必然要突出大主攻在反击中强攻的能力,因此,中国女排在前四次世界冠军的时期,大主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得分得分再得分。
主攻因其轮次不同,分为大小主攻,两者在职能与任务上也各有区别。
中国女排大主攻的典型代表是郎平。她是高快结合中高的典型,也是中国女排全攻全守的另一个关键节点。如果没有郎平这个人物的出现,中国女排高快结合的特点就无法显现。
郎平的职能就是攻坚与得分。因为她的攻击力在当时属于超级,因此中国女排放弃了建队两年来一直打造的四二体系。在那几年的比赛中,中国队几乎所有的防反都把球高举到四号位,让郎平施展她的高度与力量优势,打超手强攻得分。大主攻在中国女排就等于是“高度与强度完全结合”的代名词。
为了突出郎平的强攻能力,有时中国女排会牺牲掉大主攻的一部分一传职能,而专心让郎平施展其攻击力。郎平当年是中国女排攻击点最多的一个队员,她可以在一二三四六号位发动进攻,她的进攻往往因站位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或者四号位平拉与高拉开强攻,或者三号位打半高小强攻,或者个人掩护跑动到二号位打小半高强攻。因为郎平在前排的光芒实在耀眼,所以当时的副攻,不管是与郎平站两轮次的小副攻陈亚琼,还是站一轮次的周晓兰,在防反和一攻中都成为一个调剂品,进攻次数明显不如大主攻,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一个任务分流者,在掩护与被掩护的关系中,她们被掩护的角色定位更重一些.\
将大主攻的得分能力放大,那么,大主攻所需要承担的保障任务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超级强攻手,都不可能是生下来就攻守兼备的,一个人的精力时间只有这么多,你主要是得分,就会花大比例的时间去练习得分手段,而相应地就会忽略保障手段的开发。那么,当大主攻在前排的时候,就需要有队友来协助她完成一部分区域的防守与保护。因此,小主攻的职能就得相应增加
事实上,在八十年代前期,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支女排队伍中国和美国,在主攻上都是采取一大一小的对角,而且好玩的是,她们也因为其身开型而担任大小主攻的站位。而且在职/能上也相当异曲同功:海曼与郎平是各自队中的箭头人物,克洛克特与张蓉芳则是各自队中的主要战术攻击手与保障人物,同时又都是各自队中发球压迫突出的一个点。这个不是巧合,是因为排球场上不同位置的职能要求使然。
所以,当大主攻成为一个队的主要捞分点的时候,小主攻就成为一个“过轮攻击手、后排保障员和发球加压者”。
所以,相对的,小主攻的要求就是:技术相对全面,步伐移动灵活,战术素养高,能够掌握较好的平拉开战术攻击手段,同时一传防守好,发球有威胁。
可以说,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排的小主攻几乎都保持了这样的特点。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是张蓉芳。她经常性地除了保证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外,还要格外注意替郎平保护一片面积,而她也有这个移动能力启动速度和技术基础,来达到这个防守要求。而在进攻上,她在前排几乎可以参加任何一个战术攻的进行,她除了有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平拉开外,还有很好的游动进攻能力。
而曾经是亚洲最佳发球手的她,也经常用发球破坏对方的一攻,来为前排大主攻创造得分良机。
当然,当中国女排的小主攻在前排时,也是极有可能被追分的时候,因为张蓉芳的强攻能力毕竟有限,在81年找日本队的第五局,很明显当张蓉芳在前排时,中国队被日本队狂卡了五六分之多,这在发球得分制下是很可怕的。
可以说,郎平和张蓉芳的主攻对角,是世界上分工明确互补性强的一对成功主攻组合。这一对组合达到了实力与技术,高度与速度,力量与变化的结合。是颇为理解的一种中国式主攻组合
但历史是要前进的,而且像郎平这样的超级扣球人才也不是人力可求得的。
因此,中国女排在五连冠后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均衡的局面。主要体现就是在86年体现出了全队惊人的防守水平与反击能力。
因为队里没有了超级扣手,因此在防反的时候就需要更细腻的配合与更多元的战术体系。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排对防守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的主攻手就不能再等靠要,而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防守保障环节中去,作为主攻手,你在防反强攻上已经没有特别的实力了,那么你就需要为整体服务,从各个环节上,为全队的防反体系服务,一起来拼防反,保防反,跑防反,实力差点不要紧,大家齐心协力你凑一点我凑一点,有分大家攒。而不是可以和郎平一样,我下三路粗放一些,没关系,你们帮我把球保护起来,老娘有实力去扣死它。同时,这个时期的对角主攻都要求有强硬的发球,在发球环节上开始,就为前排对角提供支持,创造机会。
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排,大小主攻已经没有明确的区别
像侯玉珠和姜英,在85年都是与郎平打对角的小主攻,个人技术特点上都有战术攻素养好,速度快,防守能力强的特点,同时她们都有发球冲击力好的特点。
所以,86到88年的中国女排,其实就已经有了很“男性化”的主攻对角,我们的侯玉珠和姜英,都是有强攻有战术攻,有保障有攻击能力的攻击手。
像侯玉珠,她在四号位腰点上对小斜线的防守,简直可以称是85年以后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她的卡位防守与抗压能力都很了得。她的四号位定点攻有一定的实力,但不如郎平那么突出,她用手腕的变化与速度来弥补,而当前排轮次转到二号位的时候,她可以跑出交叉,背飞和重叠战术来过轮。
而姜英在前排的活动范围之大是张蓉芳之后的独一个,她可以参与任何一个战术攻的组成,同时在四号位也有一定的强攻能力,因为其速度快力量大,所以突破能力也比较突出。可以说,86到88年的中国女排很完整地摸索出了在没有超级扣球手的情况下,如何赢球的路子,并体现在了十年以后的郎平时代的女排身上。主要体现在,当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实力派攻手的时候,两个技术全面,可以全面投入保障,并且在防反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主攻手就成为首选/
侯玉珠和姜英之后的最佳接班人,无疑是孙月和李艳对角。
孙月和侯玉珠一样,是一个技术全面可塑性极强的主攻手。当队里出现了一个实力型主攻手的时候,她可以成为一个在保障/战术攻和发球上都有所建树的小主攻;而当队里需要自己去挑起两点主攻的时候,她又可以以自己灵活的步代,出色的手上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保障与得分人。孙悦的局域防守能力很强,一传能力更是出色,她启动快,带前冲的扣球加上出色的手腕爆发力,形成了她在进攻时有着鲜明的节奏感与出色的打点技术,而她的发球也经常性为队友获得防反良机。可以说,孙月是侯玉珠的全面升级版本,可能拦网不是那么好,但是其它环节都各有千秋
李艳与姜英相比,可能进攻能力上略有不足,但是扣球相应客观环境的提升,李艳的表现已经很突出了,她的特点是防守好,拦网好,扣球变线能力好,但是她的最大问题就是进攻效率不足,有时失于拼命,稳定性不足。幸好后来中国队出了小邱,在二号位缓解了主攻的很大压力。
孙月和李艳的对角基本上传承了侯姜对角的特点与职能,并在防守保障环节上作用有所突出,但这一对角不如前者的稳定,原因有客观对抗性的提升,也有球员本身素质的局限,但孙李主攻对角,已经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对角了,是不是男性化另说,但对于中国女排而言,已经是相当稳固的两个支点了,而且是出问题时间不太多的支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胡进用王丽娜取代李艳打小主攻,从而在直接得分制度下完成中国女排大小主攻位置职能的另一个变化。
直接得分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死球或者失误就形成一方得分,因此发球一方不一定占有优势,只要拥有进攻机会,就拥有得分的机会与主动。因此,一次攻成为得分的主要来源。
中国女排的特点是什么?胡进和郎平的共识就是一攻好,那么一攻好在哪里?就是好在网前三点的战术配合以及当网前形成两点攻时的抢速度进攻优势。所以,大小主攻的职能在这个时候也逐渐发生了渐变。
三点主攻因为可以全面体现中国女排快速多变的战术优势,较之两点主攻更能够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从而三点主攻在直接得分制后逐渐成为一个主要得分机器。因此小主攻在这个时候的职能是:强力的攻击手同时是强力的发球手。前者是得分,后者是破攻以减轻自己并不擅长的防守压力,为对角提供防反支持。
而两点主攻则成为一个过轮,保障和发球加压的武器。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前排三点的抢分行动,同时确保过轮顺利,在有限的机会中,捞得最多的得分
后胡进时代的中国女排在排阵上,特别是主攻位置的人选上,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潮流趋势的. 技术全面,移动能力强的孙月作为大主攻,虽然有受伤影响状态在先,但在00年奥运会上,她的表现基本上是合格的
作为小主攻的王丽娜,有弹跳有力量有滞空,如果当年的赵蕊蕊可以如期成长,小邱也不伤的话,那么这一轮次三点攻的中国队基本上可以保证一个中间加压两边拉开的平衡状态,可惜的是,天不随人愿。
到了陈忠和时代的中国队,三点主攻被换成了杨昊。杨昊的特点就是有一定实力同时也有速度,她的力量很大,同时能保证很快的速度,可能找点上不够精确,但是能够打出相对清楚的线路,同时有较好的适应球能力。因此她被安排到了小主攻的位置上。而这个小主攻基本上是忽略了防守任务而只需要保障一到两轮的少得可怜的一传任务,其它的精力全部都扑出去砍分了
同样,作为大主攻的张静,虽然在防守上较之杨昊更为规矩合理,积极性也更强,但显然达不到保障的要求,而在进攻上,她虽然有实力,但是又因为适应球能力不足,因此最后张静被放弃,这其实是一件挺无奈的事.
后来王丽娜复出,以较扎实的小斜线防守及拦网,带有一定实力的拉开进攻能力和BH的跳发球,而成为中国女排的大主攻主力。她的出现,算是为陈忠和的中国队最后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平衡。 其实应该指出的是,在陈忠和时代,中国女排的主攻一直是不太稳定的,我们小主攻过于抢速度而缺少精确变化能力的特点导致很容易被拦防出色的对手抓死,同时,我们缺少足够强度的大主攻一旦被重点照顾就容易出现哑火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但好在,我们的对手往往比我们更快出现错误,同时我们总是能够在千均一发的时候出现高快结合的赵三心,或者是球商极高的周泡泡这样的人物来连拖带拽地帮中国队扛过去6
不过,比较有趣的是,在陈忠和时代,中国女排的主攻与副攻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即主攻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那样依赖于副攻的拉扯变化。虽然九十年代末,吴咏梅的杰出表现替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形成很强的掩护,算是开始了一个先河,但是其时中国队的主攻,比如孙月依然是有自保能力,甚至在与小副攻同处两轮的时候,往往还需要以自己的强攻能力来掩护小副攻的抢第一点进攻。但是在陈忠和时代,我们的主攻却变成了,如果副攻不拉开对方拦网人,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下球这样的可笑局面。
这情况说的可不是全面秀美的某巨星,而是杨昊,她在很多场次,尤其是对意大利美国等拦防比较成体系的队伍时,就会出现这样的,你副攻不拉开对方副攻的位置,我就可以不死球的情况,当然,她的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打击技术不精细导致的,她的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至少,她可以不下球,但是可以保障大力冲击你无法顺利展开防反,而落实到某巨星身上,就成了,你不拉开,我就不下球,拉开了,我还可以让对方稳当地防起来打防反的高境界。这就是一个挺可笑的事了。
其实在主攻与副攻的问题上,一直以来,中国队就是主攻的进攻压力要远大于副攻,哪怕是在有吴咏梅的赵三心的时代,她们要确保的,也是前排三点的得分,然后大主攻本身还是要具备过轮能力。不要忘记了,中国队和大副攻打两轮前排的,是杨昊,是小主攻,不是因为小主攻没有突破能力,而是为了发挥大副攻的拦网与后排的防守优势,同时形成主攻与副攻间的互相掩护,以保持得分职能的贯彻。而大主攻,而是与小副攻在前排站两轮的,为啥让小副挨着你大主站位啊,要的就是你大主的强硬与实力来掩护小副的抢点与变化的。一传到位了,那是小副攻或者后排插上站术知战术球的事。可一旦一传不佳或者形成多球防反的时候,你大主攻就要站出来强攻过轮,做最后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