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球迷们的看球水平,已经是内行看门道了,中国女排的世锦不利,国内联赛中的几场冷门,许多人一眼看出是输在哪:多是从“接一传球”出错开始,才波及其它。
所以,一传水平,是一支队伍特别亚洲排球的生命线。
一传球水平,在比赛中有几个独特现象。
一是一传水平高的队员,总体上相对稳当,全部比赛统计下来,到位率波动不会太大,反之亦同。
二是一传水平差的队员,总是容易出错,对方一找人,往往是多少可以得呈,尽管这些队员平时加练补练得最多,自己也特别重视、教练也特别期待。
三是一传球的好坏,具有“传染性”,与全队仿佛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时,经常从一人一传失误开始,“传染”到连原来不错的队员也失误了。就如世锦赛上,中国最好的“一传手”张娜、苏红、亚男也曾垫飞过。
四是一传情况有“直接丢分、破攻、不到位、半到位和形成探头球”等等,这里头,直接丢分和形成探头球最影响士气,有时往往是一局球一场球的关健。
以上一、二点说明,一传是“童子功”,步入排坛就注重这项技术,基础扎实了,提升水准就会事半功倍。
以上第三点说明,一传水平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因为接一传除了判断取位和技术动作不出错外,最关健的垫击时,全凭“小臂肌肉的感觉”。这“说时尽、那时快”的节骨眼上,心态十分重要。
“小臂肌肉感觉”很微妙,原本无法量化,得用“几斤几两”力量来垫球?所以,比赛进入白热化时,队员人一紧张,往往不知不觉肌肉会僵硬,出现失误,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第四点说明,不到位,破攻和半到位的球,毕竟还有转机,而直接丢分和形成探头球最无药可救。
特别是“形成探头球”的状况最是可惜。原本,垫这种球的队员在判断上、取位上都不错,仅仅错在“小臂肌肉感觉”上偏差——用力过度或缓冲不足。
结果,原本到位球变成探头球。
分析这些,想说的是一传球训练。
垫一传球的技术动作,理论规范上很简单,就是“双臂一插、二夹、三提肩”,这容易,怕我姥姥都会做。
只是,这动作人人会,效果却大不同。
现在国内训练一传,套路多多,不外乎是“加大难度”的多球训练。目标是以到位为标准,以失误为耻辱。
一般情况下,教练、陪练多是站在高台上发球,相当是身高二米的人在跳发,跳飘,找人,寻区;或是一茬队员发球,另一茬队员接球;有的甚至将球网以布蒙上,让队员接一传,以加强突然判断能力的难度。
笔者看遍了几乎全部队伍训练,难度训练都是主体,可以总结成是一种“以难带易”的多球训练。
这种训练优点是多接触球,加大训练难度,理论上绝不会错:曾经沧桑难为水,经过太平洋的大风大浪,小小河沟怕啥?
这种训练对原本一传基础好的队员,特别有效。
可是,问题却往往出现在比赛场上,有的队员,改观不大,仍存对难度一般的球反而接不好的现状,所以,实有质疑之处。
对一传水平差的或一般的队员,在“以难带易”的难度训练中,她们往往完不成任务,受罚最多,练得也最多,可是回报不明显,到头来还是上场容易出错。
为什么呢?
因为此训练对此类人,有时会形成几点副作用。
一是形成心理暗示:我的一传比较差!造成对比赛接一传时心中无数,还产生对一传训练有心理抵触。
二是造成心理压力:一传太重要了,比赛中想方设法“一定要到位”,结果压力更大,有的队员比赛中一边喊“到位”,一边垫了“探头球”,自责不说,还传染了别人。
三是重复错误“感觉”,难度训练对此类队员本是压力,它能解决判断取位,却难以解决队员的“肌肉感觉”,如果她在训练中硬是追求到位,就有些碰运气的成份了,甚至造成了错误的技术重复和心理负担,加重了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一传差或一般”的队员采取逆向训练,反其道而行之:即采用“以易带难”的多球训练。
要承认队员技术项目有差别,五大技术有专攻,十个指头不会一般齐,肌肉感觉也不一样。
一是要求异同,对这类队员首先要求她不失误,少失误,比赛不必要求到位,只要求半到位。这其实就叫实事求是,量材使用。
二是训练中先不加难度,先易后难,在树立信心,稳定之后再加难度。教练应注意少罚她们,也不必加练,先一视同仁,待她们没有不良“心理暗示”后再加码。
三是淡化一传非到位不可心理,因为有的难度球实在也做不到到球的,有些球,不失误便是上帝保佑了。比赛中,总有百分之40左右的球不到位,为什么要强求全队都是“一传手”呢?这些训练时数,倒不如先放在二传调整方面。
可见,最高境界的训练还是老祖宗说的:因人而异,因人施教。
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孔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