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到现在,关于郎平是否要执教美国国家女排的消息正铺天盖地地成为各家媒体所关注的热点,消息还没确认,但已经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了。
文栋:作为20多年前曾经的辉煌的参与者,在10几年里个人成功执教的缔造者,在当今世界女子排坛,郎平的确是名满天下,郎平到今年年底才45岁,正值黄金教练期的年龄,以她的才能不执教一支有分量的国家队,还真是可惜了。
吴为:现在各路媒体铺天盖地地关注郎平,一来出于是国人几十年来对咱们的“铁榔头”由衷的喜爱,二来是担心她一旦成为美国女排的主教练,会对咱们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夺冠有所威胁。
我留意到自昨天以来的一些关于郎平的报道,我注意到有两个现象是让人值得欣慰的:一是关于此事民众的态度,一家网络就“如何看郎平有望执教美国女排一事?”做了一个调查:其中46.22%的人选择“支持郎平再创辉煌”;33.59%的人选择“在哪儿任教是郎平私事”,这两项选择几乎占到总人数的80%;反对执教外国国家队的占16.64%;不好说的占3.55%。这个调查的精确度还有待确认,但我觉得这个调查表明了一种倾向性:那就是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国民的宽容度显著地增加了。这种变化是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只有一个不断取得进步的国家,才有可能让她的民众呈现越来越宽容和理性的心态。如果早年我们的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争金夺银,更多的是想向世界证明华夏民族在体育领域也丝毫不落于人后,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那么到现在,世界赛场已经习惯了中国人的得金得银,体育已经更多地归位到它原有的含义,这个时候我们更强调的是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优异的运动才能。
几十年前,可能我们的心态是急切的,而现在,我们的心态是从容而优雅的。国家荣誉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国家荣誉,但我们反对狭隘的金牌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从狭隘的角度出发,只会更多地滋生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为了虚名而急功近利,甚至让从事体育的人缺失良好的个性与道德,从而舍本逐末,与最终的体育精神背道而驰。赢得了金牌,却失去了世界对他的尊重,无论对于国家、集体或者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相反,从事体育竞技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刻感受,那就是打败最强者,冠军才具有最大的价值。就像澳网中的萨芬,必须要闯过费德勒休伊特这两道关,他才会觉得他的澳网冠军比美网冠军更有价值,他才会赢得观众由衷赞美的礼遇。郎平已经在中国女排和意大利联赛的身上证明了,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也是一位出色的教练员,如果真由郎平执教美国女排,并且假设(当然,这是很可能的)成为咱们2008奥运会上的劲敌,那么应该欢迎这样一支队伍出现在3年后的北京,而且还应该给郎平以及她的队伍加油,打败她们才是一支有进取之心的冠军队伍最大的心满意足。
我看到排管中心对此事谨慎的态度是: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队伍的水平,其次才是别的,我欣赏这样的态度。我注意到的另一个现象是:郎平说她有可能回美国执教国家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12岁的女儿浪浪,郎平说这个年龄是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最朴实的理由,也是一个最亲切的理由,亲切得让人无法拒绝。就像当初郎平又回到意大利,再次执教一支俱乐部队时说的:他们实在太热情了,我没法拒绝。在最让郎平动心的理由里,女儿无疑是最有人情味的,即使站在光环里的郎平也需要人之常情,这让我们看到了郎平返朴归真的一面。
很长时间以来,咱们的运动员到达运动巅峰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神话的时候,虽然说走上这个神坛很艰难,但走下这个神坛却又谈何容易?郎平长时间的海外经历和漂泊生涯,加上他正值盛年的岁月,已经足够让她处惊不变,荣辱不惊。对于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概念,想必郎平早已深思熟虑过了。
早年在中国女排比较艰难的时候,郎平曾经说过,我不会去带一支外国国家队,假如郎平是因为这句话而犹豫不决的话,那倒是多虑了。世易时移,现在的排坛早已不是当初的情形了,虽然说中国女排要想独霸天下不容易,但要短时间就出现中国女排水平大滑坡也同样很难。乔丹第一次退役时说了那么决绝的话,不还有两次复出吗?正如乔丹说他的复出是因为对篮球充满了热爱一样,对郎平来说,只要她还热爱着排球,还觉得这还是一件值得挑战的事情,她还从这里得到了完全有别于其它的乐趣,并且给排球这项运动本身带来了更大的观赏价值,那么郎平的食言就是完全值得的。
:27gif: :27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