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会有不少人将女排最近的失利归于缺少了惠若其。
但排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缺少一人真的会造成那么大的破坏性的影响吗?当年少了赵蕊蕊不是照样拿冠军了吗?
相信很多球迷都不会同意,但事实上,中国女排近两场的表现似乎验证了这一观点,缺少了惠对辛苦建立起来的体系影响是多么的大。
OK ,我们先同意,正是惠的缺阵导致全面溃败。
但是,一向号称全面整体配合的中国女排,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人明星战术的球队了?更何况,我们一直拿这个问题嘲笑欧美的二三流球队。
答案是,中国女排自07年就已经变成了个人明星战术的球队,先是以周苏红为中心的战术体系,然后是以王一梅为中心的战术体系,现在是以惠为中心的战术体系。
也许“以惠为中心的战术体系”的说法许多人都不同意,那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惠是接发体系和反攻体系的中心,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惠的能力和体质出类拔萃,而是因为她的优点暂时掩盖了或者弥补了其它队员的缺陷。
纵观这一批队员,六个字,“不均衡没希望”。
而最要命的是,我国的排球教育理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灌输地面保障技术是下三路的概念,听上去离下三流不远了。于是没人去练小球,没人去练一传,没人去连串联,没人去练防守,要成功就成为赵蕊蕊或者郎平一样的明星,那网上一击是多么威风耀眼。
可是,血一般的成绩告诉我们,没有过硬地面保障技术,只能被架空。
于是,一个会接一传的攻手成了珍贵的香饽饽,以至于突然消失后捉襟见肘无人可用,这实在不符合我国排球大国的地位。
说是排球“大”国,真是勉强,十三亿的大国,只有一百来人打球,所以,我们早就不是什么排球大国了。
最本质的是,人人都想成为英雄的浮躁功利思想,毁灭了排球这一项需要集体配合的反英雄运动在我国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