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虽说没有重大的球类赛事,但在一些洲际比赛中,如男篮亚锦赛、女排大奖赛等,但中国队成绩都不太理想,男篮亚锦赛只获得亚军,还搞出个偷笑门;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是见谁输谁,没有她们不敢输的,两支队伍的主教练接下来的日子都不好过,球队成绩不好,教练肯定负主要责任,但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后备人才不足
虽然说谁都不愿意当继父、继母,但如果你没有生育能力,你只能当,而且心甘情愿的当,否则谁给你养老送终啊,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奥运会后,中国三大球项目的主教练,除了男排以外,都换了,有些队伍人员更新较大,有些队伍,基本是原来的框架,球类集体项目的主教练难当,除了技战术复杂外,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复杂,尤其在中国这种人制社会,如果有新人,新上来的教练肯定用新人,不用原来教练留下来的人。因为这不是你一手带出来的,使用起来肯定不那么顺手,除非你这个教练特别有能力,能镇住这些队员,象郎平那样级别的教练。当年陈忠和不就是没用一个上一届教练的队员吗?包括圈内公认的国内最好的二传诸韵颖和正处当打之年的邱爱华,为什么不用,不敢用,怕管不住,管不住一个,就等于管不住全队,这个队伍就没法带了,下课是迟早的事。但北京奥运会后的球类项目人员调整,哪个教练都没有这么大的手笔,为什么,没人用啊,如果男篮没有大致和刘炜、杜锋、朱芳宇等人,男篮能打成什么样?如果中国女排没有大梅、薛明等上期人马,中国女排的战绩肯定还不如现在呢,后备人才不足是影响球类项目成绩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二、为什么后备人才不足?
原因一:中国竞技体育体质问题
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现在实行的是奥运战略,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如何在奥运会上获得更多金牌奖牌来进行,而各省呢,实行的是全运战略,围绕着如何在全运会上获得好成绩来开展工作,有笔所有人都会算的帐,就是球类集体项目的效益低,养一个十多个人的球类项目,即使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只能算两枚,而如果把这些钱投到个人项目上,我可以养十多个人,甚至在某些项目上,一个运动员就可获得好几枚金牌,这笔帐连我都会算,更何况整天在办公室就靠算计来升腾的那些官员们呢?所以在八十年代,许多省市纷纷解散了球类集体项目,发展个人项目,所以现在球类项目的后备人才少之又少。
原因二、社会问题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其高淘汰率和过程的艰苦性使许多家长不送孩子从事这一行业。加上我国的竞技体育体制问题,如果从事了竞技体育,不能出成绩,你可能面临着一无所有,因为运动员们除了运动,没有其它的生存技能,这种现象尤其在城市、或者说在发达地区的城市更甚。而球类项目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城市,而不是农村。这种现象虽然没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但本人发现,一些吃大苦、耐大劳的项目运动员主要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如原来马家军的绝大部分队员都是农村的孩子,而球类项目大多来源于城市的孩子。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的观念也发生很大改变:孩子从事体育可以,但只能是业余爱好,不能当成职业,只是锻炼身体的一个手段。
所以说,我国球类项目成绩的下滑,教练的执教能力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国家竞技体育体制和国情才是实质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