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79年,处在紧张训练中的老女排为避开干扰,欲找寻一个隐秘的地方封闭集训。当时郴州基地的负责人了解该情况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竹木为队员们搭建了一个竹棚训练馆。从此,中国女排在这里写下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辉历程。姑娘们在用简易缺少弹性木板拼成的地板上训练,常常被磕得四处青肿;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使用着基地工作人员临时制作的上面布满汗渍的训练器材……正是这段特殊的岁月让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蝉联“五连冠”,正是这种艰难磨练出了姑娘们团结一致、勇于拼搏的“女排精神”。
其后,陈忠和率领的女排也在这里实现了飞跃,获得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冠军。
现在,新一届国家女排在主帅蔡斌的带领下再次来到这里,队中新队员占了多数,她们能否踏着老一代女排的足迹,重新铸就女排的辉煌,值得所有人期待。我们不妨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看看中国老女排的姑娘们是如何走过那段艰苦的训练日子的……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女排已经成为当时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早于其他运动队驰骋在国际赛场。1978年,中国女排参加了在苏联列宁格勒举行的第八届女排世锦赛,以7胜2负的成绩获得第六,缩小了与前几名强队之间的差距。中国女排击败了韩国、巴西等强手,但以0比3完败于苏联队。时任中国女排主帅的袁伟民根据当时国际排坛发展趋势,发现当时中国女排最大的问题就是网前进攻缺乏优势。
1979年,中国女排在袁伟民的带领下第一次来到郴州集训。那时候基地的条件很差,十分艰苦,训练的场馆是一大一小两个临时搭建的竹棚,地板是基地工作人员自己铺的木地板,因为粗糙不平,女排姑娘们在跪地救球时,竹刺常常刺进她们手掌。健身器材也非常少,住宿条件更不好,当时只有一个小小的两层楼招待所,房少人多,女排姑娘们只能睡上下两层的高低铺。而集训一般在春节前后开始,天很冷,在没有暖气的时候,都是烧木炭取暖,有的队员甚至还因此曾经煤气中毒。后来训练基地装上了暖气,但热气一来,冲得暖气片啪啪作响,又影响队员休息。
但这一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队员的训练。据当时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袁伟民教练要求很严格,常常一天要训练十几个小时。女排姑娘们也很争气,能吃苦:地板不平,被木刺扎了,拔掉接着练;衣服汗湿了,换一套干净的又继续练。往往一天十多个小时练下来,队员脚酸得连楼梯都走不下来。当时女排在这里训练时,姑娘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练到晚上,就算受伤、生病也坚持训练。
中国女排时任主教练袁伟民以“魔鬼训练法”著称,有一次一名队员左手骨折,伤得不轻,但袁伟民教练说,左手伤了,右手还可以继续练。这名队员就这样打着绷带继续在场上训练,当时的基地工作人员无不动容。
不仅是练得苦,当时女排的训练条件也很差。第一年集训时,基地还没准备洗衣机,女排姑娘们的衣服都由工作人员手洗。姑娘们怕辛苦工作人员,都抢着要自己洗。可是,她们哪有时间自己洗啊,每天白天训练,晚上上课。她们换下来的训练服由工作人员在炭火边烤干后,第二天又换上。要知道,当时条件有限,哪有准备那么多的训练服啊!在郴州中国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里,就有当年郎平曾穿过的一双球鞋,这双黑乎乎、破旧的球鞋似乎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当年女排艰苦训练的岁月。
二
郴州1978年为申请成为女排训练基地而修建的竹棚训练馆,直到1991年才拆除。据介绍,竹棚训练馆因为是简易搭造,不仅四面透风、冬天十分寒冷,而且竹制的墙壁、地板等还时常刮破运动员的衣服或是刮伤运动员的身体。为了减少运动服的磨损和避免受伤,当时中国女排的每一名队员还要在运动服外加穿一件粗布背心。现在,这些粗布背心成了女排拼搏史迹陈列馆的重要历史物件。
1981年女排再次来郴州集训,郎平晚到了两天。她当时在北京参加‘十佳’运动员的颁奖,奖金是100元。郎平来到郴州后,把其中的50元交给女排的领队,让他给队友们春节买糖吃。而另50元给了中国男排的领队春节买糖吃,并希望中国的男女排一起腾飞。后来,基地工作人员知道了这件事,都被郎平的集体主义精神感动了。
三
中国女排于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在郴州集训后,在1981年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并由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的辉煌历程。1984年,中国女排再次来到郴州开始了冲击洛杉矶奥运会金牌的71天集训。然而,此时的中国女排却经历了5名老将退役。但是,在训练馆内“为国争光”的横幅下,女排姑娘的训练更加刻苦。
郎平头部被球打得轻微脑震荡,经过治疗后,第二天就又回到了训练场;新人杨晓君年三十那天全天都在训练馆里,练到哭,但哭了以后再练……女排队员扣球、受伤、互相加油打气的画面已经成为基地工作人员脑海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1984年结束了郴州的集训后,中国女排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中国集体项目的第一枚金牌。1986年,女排再次集训郴州,之后夺得世锦赛冠军,从而创造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