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比赛,发了两个帖子,其实只是想指出目前教练的执教思路有些过于功利,对于新队员的考察缺乏认识,没想到却被一些球迷认定为否定教练否定队伍!一大早的,也没时间写具体的了,希望斑竹先把这帖子留着,晚上回来,想认真写一下我的看法 。。。
上班时间,写了点个人看法
之所以说蔡斌执教思路太过保守,可能要追溯到他刚上任之初的就职报告。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吧,当时,蔡斌是怎么说的?!
中国排协放弃陈忠和选择蔡斌,当时媒体的报道,纷纷指出,其中最大因素就在于:蔡斌比陈忠和年轻,而且曾经做过二传的他头脑灵活,更主要的是,所有人都希望这位年轻主帅能够带给中国女排新的风气、新的战术和新的思想。而在蔡斌就职报告中也明确表示,要打造一支全新的中国女排,并构思组织全新的战术,以加强中国女排的整体实力。
而本次的四国女排邀请赛,在已经进行的四场比赛中,球迷和媒体都很难看出蔡斌当初承诺的东西。
一、首发安排上看,首发六人,前三场:主攻李娟、楚金玲、接应王一梅、副攻马蕴雯、薛明、二传魏秋月以及自由人张娴。后一场:主攻李娟、楚金玲、接应王一梅、副攻马蕴雯、薛明、二传魏秋月、自由人王茜。两站四场比赛,教练仅仅只是在首发自由人上做出了调整,其他位置完全没有变动,这不得不让人质疑,这就是一支刚组建的新女排,一支着手锻炼队伍的新女排唯一能排出的阵容了?!或许有些人会说了,一支队伍总需要有固定阵容啊!没错,是需要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的能把阵容就这么固定下来了吗?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需要再去考察其他的新人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支新组建的队伍,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无非是抓住一切机会,尽量多考察队员,争取尽早固定阵容,而不是草草定下阵容再慢慢考察队员。
二、一大早,看到一篇报道,是关于蔡斌对于“锻炼新人”这一话题的解释,更让我感到不解。蔡斌的大意是:对于新人的考察锻炼,不一定要看上场的时间长短,在场上打了几个球,让队员站在场上,感受比赛的气氛,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很好,我们先来鼓个掌吧,对于这样新颖的解释,作为球迷,我很难反驳了 。。。
第一场比赛,楚金玲被对方的发球冲击,导致一传崩溃,只能由殷娜换下,作为新进队的球员,对于殷娜的锻炼似乎是很彻底,几乎是整局比赛;但是,真的是出于教练的本意吗?说句不好听的,似乎是因为因为一传得不到保证,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换上了殷娜去稳定一传。第二局换上赵燕妮,确实也真的是起到了既锻炼队员又取得胜利的目的(洪刚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呵呵)。最后一局,最后一分,换上尹萌,和二传配了一个不算到位的背飞,顺利结束了第一场比赛,其锻炼价值几许??
第二场比赛,首发依旧,除了在一传乱飞的情况下,换殷娜上场替换楚金玲;也就是似乎在最后一局换上了河南籍球员霍萱,接飞了一个一传还抢了一个属于大梅的后排攻,除此之外再没其他建树(其实不太记得换霍萱是在第二场还是第三场,因为比赛本身没什么可记住的,如果有出入请见谅)
第三场比赛依旧延续前两场的安排,实在无语,更有意思的是,古巴教练赛前说要给我们“惊喜”,事实确实也如此了,全场没有可以接一传的队员,二传的发挥近乎混乱,直接以0比3缴枪,确实送给新女排一份不小的“惊喜”。
第二站第四场比赛,转战苏州昆山,之前媒体也纷纷报道,这站比赛或许会给更多年轻队员上场的机会,呵呵!我想,看了比赛的人应该知道,所谓的上场是怎样的吧!首发上,由来自天津的自由人王茜顶替前一站发挥正常的张娴,比赛里除了看到满场乱飞的一传,旋转不定的接发,就只有唯一一个倒地救球并单手将球处理过网的惊艳场面了。第一局,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确实做出调整,采取两点换三点的战术,由赵燕妮和沈静思顶替魏秋月王一梅上场,然而,可能是第一次出场,替补二传沈静思接连出现失误,不得不带着赵燕妮又被换下。(教练甚至没有给机会让她们组织成一次有效的进攻)第一局最后一分,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90后小将惠若琪出场,站在四号位的她显得确实稚嫩。在二传给出平拉开之后,被媒体称为扣球力度明显欠缺的四号位进攻直接被对方稳稳起球,要不是对方二传的低级失误,可能就被抓了个防反了。不过,真的就该说是惠若琪力量小,没扣死那个球吗?打过球的朋友可以站出来,多少人能在对方盯防,拦网形成的情况下把平拉开打死?尤其是对一个不满20岁的小将来说。第二局的惊险获胜似乎也并没有主持说的那般,既锻炼队伍又赢了比赛,启用全部主力却只赢对方2分,这是什么样的表现,场上的混乱是谁都看得出来的。最后一局可谓是把蔡指导的锻炼新人说上升到了一个无比崇高的位置,怎样才是锻炼?最后一分再次换上惠若琪,由王一梅发球,一个落点很好的跳发,直接得分,比赛结束。不知道此时的惠若琪心里是怎么想的,换做是我,一定很郁闷。这样的结果就算是锻炼了新人,有意义吗?
三、目前的球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战术安排?按照蔡斌的思路,他准备着手打造立体快攻战术,把王一梅从主攻改到接应位置,也可以猜想到,将来的所有战术体系应该是围绕接应展开,势必要组强力接应的路线。但是,四场比赛下来,大家可以看看,王一梅的发挥是一场比一场好,但是,得分始终是屈指可数的,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何在?每每看见比赛里,二传传出的后排攻没法下球,甚至攻守都没办法正常进攻,只能原地推攻,不禁想问,蔡斌指导,在训练的时候,有练后排进攻吗??如果仅仅是王一梅一个人的问题也就罢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她上步慢,踩不上点;但是,各位啊,楚金玲也是这样吗?好像比赛里两个攻守都经常出现后排无攻的情况啊~反观强攻,新的中国女排,副攻打得尤其出色,在二传的组织下,经常打出出色的进攻,而作为副队长的薛明更是几乎四场比赛,场场是得分最高的球员。这样的情况,似乎在03年,拥有最好状态最高海拔的赵蕊蕊都没能达到的啊~不能不说,出现现在的状况,似乎不是教练当初预想的,也更不是咱们球迷想看到的吧!!其实,说白了,一传不到位,主攻强攻不强,二传只能硬给副攻,也幸好目前的两位副攻身体状况良好,才能硬是下球得分。
四、蔡斌当初的全能队员的构思何以体现?能接一传,能充当起主力得分手的角色,并能成为全队核心的球员在哪里??咱们来看看,队里目前被蔡斌重点使用的四名攻击手(不能说主攻或者接应,因为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了)李娟,身高不占优势,一传相对稳定,平拉开速度快,但年龄偏大,进攻偏软,一直是她被球迷非议的重点,这样一个明显防好于攻的队员是蔡斌需要的?楚金玲,国内联赛风光无限,扣球力量大,在经历了几进几出国家队之后,球迷们都盼望着她能成为蔡斌口中的全能队员,但是,内向的性格严重制约的她的发展,一旦比赛受挫,很难调整过来,才会出现比赛里被连发几球,直接发下场的局面;因此,楚金玲也不是那个真正人选。殷娜,同为天津队的她,和李娟是一样的问题,防守不错,但180左右的身高实在很难在“高”手林立的世界排坛占据一定位置,充其量是作为奇兵,在全队受阻的情况下,上场调整节奏,也被排除。最后的希望只能落在了王一梅的身上,可是,从蔡斌把她改成接应,强调进攻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大梅在蔡斌的心中也绝对不是那个全能队员!哎,一圈转下来,没了,没有人了,那个所谓的全能战士居然只是蔡斌给大家的一个美好憧憬,是目前无法企及的神话人物。
五、新人辈出却均遭抛弃。建队之初,很多人看好这届国家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内汇集了现今国内联赛表现抢眼的一批新人,她们被认为是未来女排最大的希望。从主攻位置上的霍萱,赵燕妮,惠若琪,到副攻线上的尹萌,罗瑜,接应位置上的张磊,曾春雷,二传位置上的沈静思再到自由人位置上的王茜;这些队员不论从身体素质还是个人能力上来看,都已经算是比较出色的了。可是,四国赛之前就被调整出队的张磊,曾春雷,罗瑜,四国赛第一站之后被调整出队的霍萱,保留下来的新人仅剩下赵燕妮,惠若琪,尹萌,沈静思和王茜,而其中赵和惠早在08年奥运周期就被当时的主教练陈忠和相中,参加了集训,两人前途也是可想而知的。沈静思,尹萌,四场比赛上场时间加起来可能就五分钟吧,真正被蔡斌看中并着手培养的也就只有王茜这一位了。一批优秀的新人,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是这样被培养的,不得不说,蔡指导还真是舍得,真是浪费的起啊 。。。
新女排刚组建,战术体系和配合上的不默契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作为球迷,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支持球队的!可是,实在为蔡斌现在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他是在改造球队,还是在争取眼前的一点点胜利?比赛时,洪刚说过,对于这样的一些比赛,球迷和排协看重的并不是成绩,多给新人锻炼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试问,连这种小比赛都输不起,放不下,为了胜利而牺牲球员锻炼的机会,我们还能指望教练在大型比赛里给新人机会上场锻炼?如果主力阵容早就形成,那我想,也没有继续考察球员的必要了吧!干脆就安安心心的把这批人练出来,何必假惺惺的在比赛结束前,硬是塞给那些小队员一个所谓的锻炼机会呢??这样的机会,谁能把握的住呢??
[ 此帖被我不是小强在2009-06-04 17: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