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重新組建的中國女排,也和如今的女排一樣,在當年的瑞士女排精英賽中折戟,在季軍爭奪賽中輸給了“東洋魔女”,一時引起了國內輿論的廣泛關注,然後,在世界女排大獎賽中,主教練陳忠和主動變陣,讓主打接應的周蘇紅出現在主攻的位置上,在分站賽香港站戰勝了日本女排。
轉戰澳門站,中國女排在前兩局2:0局分領先的情況下被日本女排連扳兩局,帶進了5局決勝的局面,最終戰勝日本女排,從這幾場比賽可以清楚的看到剛剛經歷重新組隊的中國女排在技戰術的熟練性和穩定性上不足,比賽的起伏比較大,比賽節奏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比賽臨場經驗不夠,但整體上可以看出,隊伍已經初步走出悉尼奧運會后的重組起步階段,在向更好地方向發展。
但這場十年之前的比賽,現在看來最讓人印象深刻地卻是,這個週期之中的中國女排可接一傳的人員真多,光從這場比賽進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傳體系就讓現在的中國女排望而卻步,主攻楊昊、張靜,兩個副攻吳詠梅、劉亞男,接應周蘇紅,外加自由人張娜,竟然有六個人可以承擔接一傳的任務,雖然,在今後幾年的陣容調整變化過程中,隊員的更替,主力陣容的逐步確立,但能夠承擔接一傳任務的球員還是相當可觀的,周蘇紅、劉亞男、張娜加楊昊的一傳體系逐漸形成,就算王麗娜和張越紅,也具備一定的一傳能力,只是之前四人的一傳質量更適合這個時期的中國女排戰術需求,穩定性更強。
在歷經了2003年世界杯和2004年雅典奧運的輝煌后,中國女排的新老更替并沒有很好的進行,直到2006年世界錦標賽,劉亞男狀態低迷,逐步退出了一傳體系,而陳忠和在這時推出了中國女排的副攻雙塔戰術和大主攻概念,使得女排逐漸變得不再那麼全面,那麼穩定,其實,一個體系的形成需要時間,在舊的體系被他人逐漸適應并研究后,拿出針對性措施以後,中國女排也開始歷經蛻變的苦惱,所以,才會在2008年出現,張越紅的落選以及強攻實力一般的李娟被納入到一傳體系并佔據主力主攻的陣容,有楊昊受腰傷困擾狀態下滑的原因,更有需要重新構築一傳新體系的訴求。
再回頭來看現在中國女排的一傳體系,自由人能力與前者相比,比賽氣質就先天不足,技術能力也有欠缺,可以承擔主接一傳任務的人員,少之有少,惠若琪能自保,范琳琳技術不過關,心理承受力有欠缺,再加上之前兩年在主攻人員組合上的搖擺不定,使得范琳琳其實直到今年才剛剛抬頭有機會融入到主力陣容去接受磨練挑戰,希望還不算太晚。至於,另外兩外幾位主攻位置的競爭者,王一梅,防守一傳是有進步,也比較成功地減脂成功,但傷病恢復狀況以及身體狀態似乎還沒有到一個好的環境下,需要進一步的調整,殷娜也受腰傷的困擾,在之前的比賽中也沒顯示出多少狀態,希望能控制好傷病的前提下,佔據一個替補的位置也能擔當起救火隊員的任務,而陳麗儀則屬於先天不足,強攻實力和彈跳高度不夠,一傳不到位,缺口比較大,很難融入到新的一傳體系中,所以比較危險,而楊婕需要的更多地磨練和良好的心態,她的每一步進步,對於這支新的女排來說,都是實力的增長點,自由人位置和二傳位置可以肯定會有一番激烈的爭鬥,希望這樣的良性競爭能提高國家隊的整體水平,在接應的替補位置上,我個人更看好北京的曾春蕾,但這必須得看教練的戰術意圖,可能曾春蕾的特點和楊婕比較相似,都是以定點攻實力強而著稱的強攻性接應,而像邱亞楠這樣速度跑動性的接應,可能在整個戰術體系中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在身高和年齡上,邱亞楠比起國內同位置的張磊更具競爭優勢,而且在小球防守上邱亞楠也表現出不錯的實力。
這支隊伍在高度上沒有太大問題,副攻的組合,也可能是最近這三年來最好的配備了,但整個球隊的戰術組合偏少,技術細膩性和戰術熟練度偏低,當然這需要時間去磨,希望經過今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亞洲競標賽以及世界杯,以及國內的聯賽和今後的比賽訓練,女排能真正走出目前的低谷,去迎接倫敦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