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对比一下中国和巴西,说下自己的看法。自娱自乐,大家发表看法哈,不要拍我。
首先我觉得老陈在接应上死守周苏红很英明,看看周苏红奥运时期的表现就知道了,无论是技战术的全面性和心理抗压能力都是世界第一的接应二传!如果中国能够保证一传,周苏红的跑动进攻效率完全不输给谢拉的拉开强攻。
但是,在中国首发队员缺少了一个一传防守串联进攻都属于中上水平的小主攻。简而言之,国内没有杨昊和李娟的合体。本来杨昊足以担纲这个决赛---她是典型的大赛型选手,关键时刻有超水平发挥的潜质。可惜因为伤病,她和冯坤蕊蕊一样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作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队员,李娟的拦防的确不错,但是力量上的先天缺陷使她在进攻上始终无所作为,而且,没有后攻。之所以说小主攻的问题是中国女排这个整容体系的大问题之一,除了两位小主攻本身的一点缺点,最重要的是在接应几乎没有强攻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卡轮。
对比巴西,对方的两位主攻和接应都有后排攻的能力,而且最可怕的不是谢拉,是她们的两位攻击力最强的主攻玛丽和帕乌拉在奥运会上迸发出来最稳健的一传状态(赛前我们还YY能把玛丽发球发下去呢)。周7的兼顾一传防守的重任,而且由于小主攻位置上的不稳定,使她的跑动进攻被大大的牵扯。而且年龄和体力问题,强攻下球能力较04年有所下降。
中国女排奥运阵容的第二大问题,就是王一梅。从前几轮联赛和奥运会的表现,王一梅当之无愧中国第一主攻,而且在大奖赛和奥运会上她的防重扣能力明显加强了一块,但是对小球串联还是存在比较严重的移动慢问题。对比巴西的谢拉和俄罗斯的加莫娃,既然中国女排牺牲了周7的部分进攻和刘4的上场机会,那王一梅必须成为中国女排的全天候攻击手,特别是防反时,必须在各个位置都要有随时突击的准备和能力,否则王一梅在后排几乎没有意义。王一梅的后排攻使用还没有真正进入战术体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女排奥运会时组织后排攻大多比较明显,防反时更是被逼无奈才会给王一梅后排,而且防反时给王一梅后排攻不仅仅是太明显这一个问题,防反调整传球环节中国女排前后排队员经常会出现大乱阵脚的情况,王一梅或者杨昊出现过几次路线被队友挡住无法打后排进攻的问题。反观巴西女排和日本女排,这一点做的很好,无论一攻还是防反,场上至少3个甚至4个人在跑动,特别是前排三点攻时的后排跑动,克隆巴西男排“四点攻”战术(男排队员身体素质好,可以从3米线飞到网前)。王一梅作为不接一传的大主攻,中国的谢拉和加莫娃,她自己以及全队队友必须配合好,让她承担起这个全天候攻击手的任务。
中国女排对于王一梅的问题有点像现在的八一女排范琳琳。同样不接一传的大主攻,同样在后排不被换下。可是后排攻没有这么行云流水的融入全队的战术体系。而且范琳琳打后攻不多。很奇怪为什么八一不把陈瑶留在后排,用自由人换范琳琳。陈瑶真能练出来的话,那可是一个放大版的刘亚男,那可不得了,在八一解放了白云,在国家队解放接应(王一梅无论任何时期都被默认解放)。
新中国女排必须在接应上有所改变。不是说周苏红不好,周苏红太强大,可惜的是我们找不到第二个周苏红了。接应和小主攻必须一传防守过硬,至少要有周苏红8成水平吧?!而且如果可以,新接应必须要有跑动战术多,下手快的特点(因为我们已经有王一梅了,而且王一梅很厉害),要有一定强攻和后排攻能力。上海的张磊和奚希可以,据说北京的曾春蕾符合(但是我没见过),看亚青赛我觉得张轶婵太慢。小主攻也要能打战术球,接应和主攻不换位是国际潮流。如果陈瑶能够担当一传的重任,雅典时的4人接发球体系又回来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小主攻和接应的进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