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老女排经典比赛有感
这段时间重温了老女排当年的几场比赛:81年首夺世界杯, 84年奥运会半决赛对日本和决赛对美国,颇有些感慨和感受。
当时主要是中、美、日三国对垒,其人员配备和战术配合代表了当年世界女排的最高水平。81年中国队首夺世界冠军的主力是二传孙晋芳,主攻张蓉芳、郎平,副攻周晓兰、陈亚琼,接应陈招娣(中间经常是曹慧英替补出场)。美国队是二传格林,主攻海曼、克罗克特,副攻弗劳斯梅尔、伍斯特拉,接应韦肖夫。日本队是二传小川,主攻横山树里、广濑(为了防郎平的),副攻江上由美、水原里智子,接应三屋裕子。1984年中国队二传杨锡兰,主攻郎平和张蓉芳,副攻梁艳和杨晓军,接应郑美珠。美国队主力阵容只有1.90的副攻马杰斯顶替了佛劳斯梅尔。日本队天才二传中田久美任主力,大谷佐智代和杉杉加代子出任主攻,副攻江上由美和三屋裕子,接应森田贵美枝。
1976年组建的女排几经人员调整才形成了81年的阵容,当时她们都是各省市的尖子和队长,基础条件是最好的。当时的主力阵容个个特点鲜明。孙晋芳是世界最佳二传,传球技术精湛,大局观极强;郎平是世界三大主攻之一,张蓉芳的灵巧,吊球是一绝,常常把球吊在离网很近的防守死角;陈亚琼被美国著名教练塞林格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副攻,周晓兰是有名的“天安门城墙”。后来的杨锡兰跳传非常好,1.79米的身高经常倒地传出好球,拦网也好;郑美珠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接应,虽然身高只有1.72,但很少见到她的扣球被拦,其发球,一传很棒;杨晓军也能在三号位打小强攻;梁艳说自己有身子高,手臂短的先天不足,但是下手快,很难拦到她的扣球。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郎平这样的主攻经常参加快攻,双快的后点打的落地有声,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副攻,在那个年代她就开始2号位的上步扣球,直线、斜线都有;张蓉芳的扣球有一个鞭打的甩臂动作,经常造成打手出界,吊球则显示其了手腕极其灵巧,贴着网子过去,现在很难看到了。她的防守卡位很准,很少看到她摔救,但就是起球。她参与的“双快一游动”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成功率极高。海曼1.96的身高也参与快攻,现在哪有呢?还有就是江上由美的远网三号位快攻,而且手腕富于变化,直线、斜线、快抹、快吊,日本队其实就是以她为轴心进行战术转换。
那个时代的二传杨锡兰、中田和格林均采用跳传,特别是杨锡兰弹跳不错,空中有个稍微的停滞动作,你不知道她是传身前还是身后,84年夺冠时候的最后一个,前排有效拦网,杨锡兰在底线发球后迅速在三米线附近跪地滑行传球才有了张蓉芳的最后一扣。
那个时代主力球员很少有明显的漏洞,不像现在进攻好,后排差,特别是一传;要不就是防守好,进攻偏弱。即使当年郎平的一传算是弱的,也很少失误,甚至接一传后立即上步打三号位的短平快。张蓉芳身高只有1.74,但曾经拦死海曼2号位的扣球,这是多年磨练的结果。当年三个队的攻防速度非常快,但是很有节奏,而且富于变化,双快、加塞,重叠、交叉,现在的战术反而简单化了,中间快攻,两边拉开,加之背飞。当年袁伟民采用的大松博文的魔鬼式训练,很多球员也是伤病缠身,但是练就了过硬的功夫,发、扣、拦、防,样样拾得起来。现在有些队员打了几年联赛了,基本技术还是不过硬,蔡斌组队发愁的是谁来接一传?
虽然现在出现了自由人,不接一传的专门参与进攻,但是如果最基本的技术过于粗糙,就会出现明显的软肋,排兵布阵上就没法游刃有余。希望新一届的女排姑娘多向老女排学习,没有好办法,刻苦而又科学的训练才是根本,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