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魔鬼”教练,人们首先会想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当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来到上海,在陕西路淮海路口的原市体育馆对中国女排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训练。训练中,大松博文给队员的扣球,力量之大、速度之快、频率之高、角度之刁,让中国排球界瞠目结舌。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成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在那个年代,贺龙元帅在中国体育界倡导“三从一大”精神(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以及大运动量训练),“魔鬼教练”从来就是一个褒义词。
排球名帅袁伟民曾是中国一代“魔鬼教练”的代表,在队中,他有严明的纪律、绝对的权威,他遵循超越极限的训练方式,铸造了一支影响了几代人的“金牌之师”。几十年过去了,尽管中国体育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世界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体育训练早已不是单纯的苦练,科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训练的内涵,但中国教练“三从一大”的精神没有丢。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非凡气概迈向世界体育强国之列,靠的正是这个根本。如今,在中国体育界,我们还能依稀看到“魔鬼教练”的影子,如女排主帅陈忠和、女柔主帅刘永福、女举主帅马文辉、女曲韩国籍主帅金昶伯……在中国奥运军团训练基地,教练们正率队进行着最严格的训练,每天最晚结束训练的是排球、篮球、击剑、乒乓球、羽毛球,每天练得最苦的是田径、举重、柔道、摔跤、自行车,而在海上训练基地,帆板队每天要在风浪中颠簸近10个小时。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的排球馆和福建漳州体育馆,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漳州还是女排的摇篮和发祥地,那里有为中国女排而塑的群像。每年,国家女排都要在这两个基地封闭集训。平日里,主帅陈忠和总是面带微笑,说着一口标准的闽南话,看似和蔼可亲,而在训练场上,他与凶悍的袁伟民简直如出一辙。2001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陈忠和,率领中国女排走上了崛起之路,在那些日子里,不管赵蕊蕊、刘亚男,还是周苏红、冯坤,都曾经历过难以置信的“魔鬼训练”。姑娘们挺过来了,终于在2003年夺回了久违的世界冠军。雅典奥运会后,中国女排因伤病、队伍老化等原因再次经历了“阵痛期”,但陈忠和和中国女排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丢,那就是挑战极限的意志和毅力。就在当初陈忠和刚接手中国女排时,记者曾在女排训练现场,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女排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那天的训练课上,张萍、张娜、楚金玲等几位年轻队员的表现不能让陈忠和满意,他就让几名陪打教练给她们开“小灶”。记者发现,那一刻陈指导脸上的“标准微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严厉,一只只皮球重炮般冲她们飞来。以前中国女排内部曾有过“男帮女”,国内练兵时,网子那边集中了数名从各省抽调来的一流男运动员,中国男排发明的“前飞”、“背飞” 以及更多的技战术,成了中国女排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中国女排内部训练时,还是采用这种类似的“男帮女”,只不过是从原来的男排队员变成了“陪打教练”。显然,国家女排的这种训练场景和强度是年轻队员在省队时不曾看到的。她们奋力扑救着雨点般的皮球,接完最后一球时,队员都“趴”下了,有的姑娘还流出了眼泪……许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陈忠和还会怀念起与队员们共同打拼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目前,中国女排来到了宁波北仑,从4月28日起,为北京奥运会做最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