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93阅读
  • 1回复

2005-2007接应替补为何难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2004
 

发帖
179
蕊迷币
2013212
声望
194
贡献值
0
好评度
20
糖果
65
黄金
584
转盘点数
107
心花
0
金蛋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3-24
05-2007接应替补为何难产?

2005年的春季开始,中国女排对替补接应的寻找和改造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当时的实力派副工王可可,王婷,到主攻手楚金玲,重招的接应老将李珊,在到今年重点改造的李娟,孙小清,另外直接间接参与接应改造的还包括辽宁主攻翠花梅,杨三昊,北京的副工薛明,在加上本周期呼声一直很高的八一队长白云,然而走马观花式的选秀并没有打造出让人放心的接应替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个接应位置难倒了多少知名教头.伤了多少优秀运动员?
特殊的战术体系,呼唤新型全能战士
说中国的接应,是主攻副工二传和自由人的合体一点也不过分.周队长一直在诠释全能型接应的内涵,这是中国队战术体系的需要,更是中国谋求快变的基础.然而这样的要求近乎苛刻,特别是对于从其他位置转换进行改造的选手.另外,中国队对接应一传和防守的要求丝毫不差于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更是中国队双自由人战术的一种转化,也许排球有一天真正会发展到各个位置的差别和分工越来越小,模糊主攻副工,接应和二传.
国内市场萎缩,培养体制不畅
不管是排球专业人士还是民间的球迷,大家有深知中国队成绩的取得是依靠特殊的国家体制,长期的国家队集训保证队员之间的配合娴熟,强有力的后勤供给解决了教练的后顾之忧.但是,国内的排球基础并没有相应的和国家队的成绩一样水涨船高,联赛队伍缩水,球市不景气,人才的培养也一直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直到国家队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开始着急,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及早的开始未雨绸缪,而不是一味的亡羊补牢?希望我们不会再次感叹巴西的谢拉,雷内塔的时候看到周队长力单难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国内十几之专业的俱乐部之中,由于接应位置的特殊性,其队员基数比例就远远小于副工和主攻.而象辽宁这样的顶尖水平的球队主力中居然都没有一名科班的接应,改造或者暂时的改打都非长久之计,因为这样会很难确立球队的打法风格和战术体系.盘算起来专业的接应国内加起来也就十几个,去掉年龄的因素,真正能符合要求的凤毛麟角!

卷鹃的接应之路能走多远?
今年的集训队伍中,最难受的恐怕就属李绢了.对李娟的改造早在05年入选国家队的时候便被提上了日程,但因为主攻线上杨昊受伤,王一梅还远没有现在风光,她仍然被安排在主攻替补上,并在大冠军杯上拦网防守出色发挥,陈家军再次犯了用人不准的毛病.卷鹃的接应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给她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和领会,不光是在一传防守上要在上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掌握进攻的节奏变化,另外还要保持自己拦网好气势盛的特点.
想想远走他乡的王可可,满身伤病的王婷,没有了斗志的楚金玲,得不到真正机会的白云,被抛弃的旧将李珊,难产的接应替补,千万别成全不了母体,还憋坏了腹中的胎儿![/SIZE]
专注自己的脚步
离线rico
发帖
454
蕊迷币
14290
声望
245
贡献值
0
好评度
22
糖果
60
黄金
584
转盘点数
83
心花
0
金蛋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3-24
到底是为什么呢?
哎~~~~~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