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中国女排向全国人民交出的答卷似乎不那么令人满意,胜的都是弱队,对巴西、意大利以及美国的战绩负多胜少。2006年这一页也已揭去近半,如今女排姑娘们正在漳州挥汗如雨,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锦标赛。
回想03、04年女排姑娘们凭借全面、快速多变的打法两度封后,令国人心中沉寂已久的女排情结再度燃烧。而快变打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稳定的一传和固若金汤的防守,那时候刘亚男、周苏红和张娜构成了中国女排一传的“铁三角”,为中国女排的快变打法把稳了第一道关。可以说03、04年女排的辉煌背后,她们三人居功至伟。
05年中国女排开始换血,到今天已有一年多了,其间有进有出。在队员攻击力、拦网等方面越来越有提升的形势下,放眼08年以及更远的将来,中国女排最大的隐忧不是主攻、副攻的攻击力,也不是二传,而在一传和防守。
先说说攻手的一传能力。主攻上我们现在拥有杨昊、王一梅、楚金铃和李鹃四员大将和在野的张越红、孙小清。攻击力不言自明,杨昊伤势恢复后神勇如昔,王一梅人小胆大,进步可喜。可惜这几人中一传好的就李鹃。杨昊、楚金铃一传一般,称不上好手,王一梅根本就不能接一传。但李鹃攻击力不够、调整攻不下球的缺点又让她很难打上主力,和杨昊打对角的极有可能是大梅,这样一来“铁三角”中不会有主攻的影子。
副攻线上我们现在有刘亚男、赵蕊蕊、徐云丽、薛明和马蕴雯。新人徐云丽身高达到了1米96,拦网、进攻均有出彩。赵蕊蕊和徐云丽这两个“双塔”副攻的攻击力相信会令世界上任何一支球队倍感头痛,不过“双塔”是不会接一传的。剩下薛明和马蕴雯虽然能接,但离“铁三角”的标准还远着呢。算上前面出局的一老一少,刘小佳和罗瑜,这两人轮到后排也是被自由人换下的主,没见过接一传。副攻在“铁三角”中的位置还是只有刘亚男一人忙碌。
再说说二传。二传我们现在仍然使用03、04年时期的冯坤、宋妮娜。由于对二传身体素质的要求没有象对攻手那样严格,如果身体允许,这两人拼到08年应该没问题,看看丁红莹30多岁了在场上还是威风八面,经验还更老到。年轻二传中魏秋月颇有潜质,赵云曾经入选过集训队,管菁菁如果伤愈归队,那又是我们二传手中的一枚筹码。即使冯、宋两人08年以后不打了,这三人完全可以顶上来,应该说我们二传的后备力量不是大问题。
最后说说接应。在世界女排越来越追求“男子化”打法的潮流下,周苏红算得上是一个另类的接应,能攻善守。有时候明明看见她倒地接一传了,可她爬起来马上又能跑动进攻。和国外进攻犀利的接应相比,周苏红的强行突破能力确实要差一截,但她在“铁三角”中的位置无人能替。这也可能是陈忠和教练放弃国内专职接应而试用副攻改接应最后又无奈召回旧将李珊的原因之一吧。
说到底,中国女排在04年奥运会后的换血只是补充了攻击线上的攻击力,队员的身高上去了。在与亚洲球队的对抗中我们的攻击力占有压倒的优势,与欧美强队的交手我们的攻击力占不了上风甚至有时还处于下风,所以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全面、快速多变的战术。现在巴西、意大利、美国这样的强队已经把我们的“法宝”拿去运用自如,不再拘泥于强打硬吃,我们总不能丢掉我们赖以立足的东西而去盲目照搬欧美的高举高打吧?
快变战术的前提是必须有稳定的一传作保证,而一传的“铁三角”我们依然是那三块“铁盾”,一块都没有换。张娜的替补好找一些,各队都有专职的自由人。刘亚男和周苏红的替补在哪呢?联赛场上一传好的副攻个矮,攻击力有限,个高的副攻有攻击力有拦网一传却太次。周苏红的替补更是一个也无。现在两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带着这样的疑问她们俩也许能撑到2008,也许不能。但08年以后呢?
我只是一个业余排球爱好者,“五连冠”的辉煌让我有深深的女排情结,我希望我们的女排姑娘们能再续辉煌。对一传的担忧也许是我杞人忧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