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国手回归的联赛,尽管她们不在兴头上,上阵出手者不算全,但毕竟,这就有了些“茶后回甘“的看头。
于是,也想聊侃一下。
目前,中国女排教练组四处出动,秘探新人,为明年“每一位置有新人”打基础,但据说,初步感觉是叫做“如食鸡肋!”
原因不言自明,为什么技术上的“糙妹”多多?为什么高度年龄一流的新人,总是“有前排没后排”,“有弹跳没手法”,“有高度没速度”,“有条件没力量”,总之是选拔起来大有“狗熊捌棒子”的味道。
中国女排眼下最缺的是接应,这路人皆知。
这个位置上的人来源一是用现成人,如江苏陆倩,八一白云;二是用改造人,如大多的副攻、主攻手们,都可以是改造之列。但是,改造之难,费时费日暂且不说,有时还会误了姑娘的大好青春。
中国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写诗之外的素质,引用在排球上也很通畅,真的是功夫在诗外。
原本,如果是基本功扎实而且悟性有加的队员,改练其它位置并不太难,可是,中国球员定位太早,五大技术存有漏洞,多数人只能东不能西,所以,改造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先说白云与陆倩。
前者是呼声多年的“中生代”老将了,她的发球、进攻、拦都不懒,身高年龄也合适,可惜总有选不上的原因。昨天对江苏一役,八一教练在丢一局后,果断于第二局改白云接应为主攻,结果她出了采,一条线打到底,这难道不叫本事?一招制人嘛。如果她能坚持下来,再接好六轮一传,我看就会好得多。
有发球有进攻能一传的人,加上身高年龄合适,就有到国手中“潇洒走一回”的基本条件。
陆倩呢,昨天的比赛也是最出采的一个。她的前排能参与战术进攻,后排能大起杀心。摸高据浦江先生说,也有3、25米的高度了,也是人才难得之人嘛。
她是有进攻有发球的战将,意志力也好,关健球敢打敢拼。
可惜的是,她在后排时常不接一传,“躲着”准备打人为主,这总是缺憾。
能供改造的人,别的位置应该就多了,当然,可惜多有命门所在:
如南部孙小青,队长队长,半个皇上。她是主炮手,前后能攻,跳发有力,能接六轮一传,只是一传功夫不如前排技术。
河北伊萌,前排有高度,人也能跳,但她后排干脆就让自由人上了,一传都不摸一下。
天津小娜,少年老成,技术全面,是国青中唯一能不可或缺的全面人,只是,她的身高毕竟吃亏。
还可以举例多多,但全是有此缺彼之人。
令人眼前闪亮的,应是江苏慧若琪小妹。
才十五岁,就拥有1、89米的身高,弹跳一般,却是强队主将;人纤如柳,却打主攻位置,更可贵的是,她能跳发,能进攻,能拦网,也能接一传,尽管不算太出色,可也难能可贵嘛。
细看她的比赛表现,纯属技术型者,是个很讲究“技术含量”的少女。
跳发球,她全凭合理挥臂甩腕,力度速度一般,落点却很有“思想”,效果也挺好。
强攻球,她靠的是能穷尽自个的所有高度,(估计她的助跑摸高也就3、10米左右)但她跳起自如,步点从容,人直臂提肘伸,一点也不浪费高度,而且扣球线路分配合理,打球比较聪明,也懂得近网遇拦“放高点”,前几埸比赛的进攻成功率,据说都超过了老大姐张惠。
我想,这大概可以归结于她的“功夫在诗外”。
一是自己想打球,也天天想着练好球打好球,提升自己;二是她读书很好,很有悟性,触类旁通,知道自己没有天生“蛮力”只能凭“合力”,知道先练好基本功,才能达到更高境界;三是她志向定位很准,理解排球,懂得全面多技术,四是讲求技术型的队员,最不容易受伤。全面有特色,上阵不受欺,这样,加上她的可塑性,来改造接应怕是最佳了。只可惜,她还太小。
中国女排不怕后继缺人,最怕后继没有全面加特色之人。
天生我才必有用,
高妹济济人无穷!
功在诗外凭培养,
期盼排坛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