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女排目前正在湖南郴州进行北京奥运会的积极备战,以强化技术细节和储备体能。通过古巴女排访华比赛和“性别大战”的观察,中国女排的奥运主力阵容基本已经明确,只是在个别位置出于战术的考虑和伤病的因素,有待在实战中进一步的变阵检验。
双塔争锋施压为先中国女排在副攻首发阵容的选择上,基本锁定9号赵蕊蕊和10号薛明,力图通过对“双塔”组合的重点打造,实施在前排三号位的集中突击和拦网盯防,为二、四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防守布局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特别是赵蕊蕊在两点副位置的卓越表现,完全有希望恢复到其巅峰时期的状态。她在二、三号位的背飞、背快和时间差等战术组合,令人眼花缭乱,迫使对手在拦网时机和布局的选择上完全找不到感觉。同时,赵蕊蕊在进攻选点选线的能力方面也日趋成熟,往往通过手腕的变线能力,成功穿越对手的集体拦网,进而保持很高的一攻成功率。
同时,赵蕊蕊在前排拦网的威慑力也日益增强,经常在三号位单人成功封堵过对手的近体快偷袭,并在向二、四号位的快速移动,协同队友组织集体拦网,并凭借良好的拦网意识和精准的起跳时机,频频化解对手的调整强攻。
而10号薛明在三号位娴熟的短平快和近体快突击战术,同样令对手疲于奔命,导致拦网形同虚设;同时,她还具备良好的拦网预判和有效的手型取位能力,致使对手进攻成功率大大锐减。不过,薛明在二号位背飞战术的空间位置和节奏感觉,以及上步节奏还是没有完全掌握,在与接应配合双背飞战术时,很难为队友提供足够的空间实施错位打击,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接应互补支撑全局无论是正牌接应7号周苏红,还是从副攻调整到接应位置的4号刘亚男,都是凭借其稳定的一传质量和高效的防守能力,成为构筑起中国女排后排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不过,她们两个虽然在小球串联和攻防转换等技术环节,都担任着重要的保障角色,但是在进攻节奏和发球、拦网等技术环节却各具特点,为中国女排针对不同对手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周苏红的进攻套路更注重与副攻在二、三号位的战术组合,二号位的双背飞和三号位的前交叉一直是其摆脱对手拦网,实施空间错位打击的有效方法;而刘亚男则凭借自身迅捷的进攻速度和高超的处理球能力,通过速度和落点的变化撕扯对手的拦网布局,进而保持有效效率。
此外,周苏红擅于大力跳发球和跳飘技术相结合,通过找人找区的变化,成功干扰对手的接发球节奏,导致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快变战术,迫使对手通过四号位调整强攻进行过渡,为中国女排有效的组织集体拦网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刘亚男则凭借更有效率的端拦网能力和更加出色拦网预判,成功限制对手在四号位的进攻效率,进而帮助中国女排有效的组织起防反进攻。
根据对手选择重炮作为中国女排进攻压力最大的两点主球员,王一梅一直是主教练陈忠和最为看重的进攻利器,特别是在前排副攻和接应进攻频频受阻,或者一传质量不高需要渡轮时,都需要王一梅出面勇挑重担,凭借自己强势的爆发力调整强攻得分,帮助中国女排摆脱不利的局面。
目前以王一梅的个人突破能力,无论是四号位彪悍的调整小斜线,还是六号位势大力沉后排立体强攻,只要二传能够将排球位置调整到位,大梅还是能够保证相对稳定的的进攻成功率。而王一梅在进攻手法方面也已经日趋成熟,不论是调整强攻打手出界,还是通过手腕变换采用打吊结合,也总是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攻效果。同时,王一梅在大力跳发球所展现出来的强势爆发力和平冲追胸效果,俨然成为中国女排最有效的发球机器。
不过,王一梅在扣球线路的选择有时还不够清晰,连续起跳进攻的节奏还不够娴熟,适应传球位置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拦网环节起跳时机的把握上还不够精准,特别是在防守移动取位的预判方面,相对于以前存在明显的退步,仅仅是在六号位小范围的防守起球,都经常出现漏洞。
而同为三点主的竞争者,3号杨昊和11号李娟都具备前排后撤接一传,随后上步平拉开进攻的能力。不过,3号杨昊在强势大力跳发球、四号位调整强攻、进攻变线和打吊结合能力、以及进攻的有效性更具优势;而11号李娟则在四号位的端拦网和后排防守取位稍占上风。这两名队员都肩负着进攻抢分的重任,当面对不同的对手时,中国女排则有更加充分的选择空间。
二传核心难以取舍冯坤的强势复出为中国女排的战术组织注入了强心剂,相对于小将魏秋月的稚嫩,冯坤在传球视野更加宽广,四号位平拉开和二、三号位的快攻突击组织更加娴熟,无论在传球速率还是传球弧度都更接近中国女排战术体系的要求,不过膝伤困扰的反复着实让主教练陈忠和担心其能否在奥运会上担当主力的重任。
同时,小将魏秋月上步缓慢和吃球过深的缺点一直无法有效的进行改观,而其膝部也是伤情不断,很难在训练中对这些训练环节加量强化。而暂时未参加集训的宋妮娜,尽管在传球手法方面比冯坤更加娴熟,但是她身高劣势和膝部伤患,同样是制约其回归国家队的最大障碍。因此,中国女排在二传位置的取舍,一直是主教练陈忠和的心病所在。
(转自搜狐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