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看大奖之中国女排要振作
大奖赛的成绩完全不重要,有几名算几名,所以我个人对现在的第五很满意,怎么着也没让强队再尝点甜头,这就不错了。从内幕上讲,中国女排要是放了水我不同意,中国女排是很认真在打比赛,要说中国女排没有拼,那也绝对是扯淡,但是打成这样,小s并不认为有什么可懊恼的、可追究的或者可丧失信心的。中国女排到横滨的时候的目标,就是赢三场(日、美、古,这也是中国女排小组赛必须赢的球队),对巴西和意大利,中国女排自己承认实力在下风,只是立足于拼,看看对手的底细,并没怎么想赢球,如同考试想考60分混及格的下场往往是考40分,中国女排本来就准备赢三场,结果只赢了一场(对美国还不能算输),又有什么奇怪。
讲完马路消息再讲大道情况。最黑暗的时候在什么时候?黎明前。所以最烂的状态在什么时候?大爆发前。中国女排现在的状态本来就处于极度疲劳时期,这不是说中国女排这次大奖赛装出来的,而是整个长期奥运备战周期这个客观现实决定了的。队员们想放水?不想,但是队员们要拼,拼不出来,体能上、技术上、心态上都没这个准备。为什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女排的备战情况,从1月份中国女排就开始了长达8个月的奥运备战集训,长期的集训,队员的体能消耗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女排并没有休息,从瑞士赛开始,中国女排全队基本都是以主力征战,打到现在这个份上,中国女排无论是在技术上、心态上、体能上的贮备已经完全消耗光了,队员是极度疲劳的,别的不说,大奖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宁波到香港、从香港到澳门、从澳门到横滨,飞都飞烦了。所以女排现在处于大赛前的体能低谷,在比赛中的表现非常不靠谱,很多人说士气都不行了,什么赢球也不见满场飞奔了,姑娘们现在非常的疲惫,她想奔也未必有这精神头。这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不把弹簧压死,弹簧就弹不起来。在接下来的20多天,才是中国女排逐渐出状态、出成绩的时候,在这20天里,就是不断减压、不断放松、不断储备体能的过程。所以为什么中国女排要选择从最弱的队打起,逐渐打到强队,也是如此,逐渐逐渐先恢复过来,再逐渐逐渐适应奥运的比赛节奏和氛围。这是非常合理的备战过程,也是举国体制和三从一大的优势。没有举国体制,联赛不为奥运让路,在大奖赛看到的各个队为了磨合队员、试验阵容而被迫全遣主力、尽力发挥的情形就可能发生在中国队身上,中国女排现在就没有这么从容地来调节自己的疲劳期。比如美国女排、比如巴西女排,童姥这么大年纪,打大奖赛总决赛一样拼全力,难道巴西不知道保存体能,她怎么保存体能?童姥和发带在西班牙、mari和sheilla在意大利、thaisa+fabiana在巴西,这个时候再不互相磨合,啥时候磨合?一个打大赛的队伍不在一起磨个2、3个月,估计玉皇大帝都心里没底,所以郎平能不着急上火,把主力全数派出,拼命磨合?没有举国体制,我们的联赛也拖拖拉拉搞这么久,女排就磨不了这2、3个月,磨了这2、3个月,皮都磨掉了,这又不是武侠小说,喷着火吐着烟就出关了,蛇最脆弱的时候是什么?蜕皮的时候,现在中国女排就是这个时候,到破茧而出的时刻了,一冒出来,全身都是湿乎乎的,所以一看,怎么配合也跟不上、动作也跟不上、全队七零八落的,是,她就是这个状态,但是一切该储备起来的东西:队员的默契、技术的领悟、新招的理解等等,都完成了,现在只是刚出茧还没风干,有那心没那力来打,等中国女排经过最后这个阶段的放松减压、疲劳恢复,那这些东西就全打出来了,就彻底化蝶了。
当然在磨合阵容上还有一个有优势的对手——俄罗斯,但是很可惜,虽然俄罗斯断送了自己去年和今年大部分的国际比赛,本来可以专心磨一个阵容,结果打来打去,俄罗斯连个主力阵形都派不出来。才接到马路消息,gamova成了接应,马上又有大路消息传来,俄罗斯又恢复了二副主,过几天改了名的artamonova位置都改了,打了3点了,乱啊,自己把自己的时光荒废了,也不怪别人。以前为什么俄罗斯一到大赛成绩都不差,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俄罗斯估计是全世界磨合程度最高的球队,中国队都赶不上,国家队就是俱乐部,俱乐部就是国家队,一年365天天天在一起,这磨合程度,全世界还有谁能媲美?所以中国女排这套阵容的磨合程度已经是非常到位了。现在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就是刚才已经说过的原因,队员身体、心理都极度疲惫,在比赛中显得状态很低靡,注意力不够集中,这是恢复问题,经过奥运会前最后的这一个月的疲劳恢复期,中国女排将以一个非常健康、积极、兴奋的状态重回运动场。这不是罗卜头所说的中国女排怎么怎么样,而恰恰是中国的奥运备战尊重科学、尊重运动规律地方。别的国家不想搞?想搞要搞得起来。以郎平为例,在中国,王丽娜训练的时候闹情绪,走出大门郎平都敢永世不用,还好王丽娜没走出去;在美国,berg就敢在世界杯开赛前1个星期去结婚,完了现在又大摇大摆回来居然还要竞争主力,这就是差异。我不想讨论什么人权8秆子打不到一起的东西,但是这种差异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显而易见。相信陈忠和教练,相信她们。加油!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疲劳期,很多以前没有暴露的问题,就肯定暴露了;本来有的问题,那就更暴露了。从目前看,双塔的作用还是明显的,尽管在双塔的搭配上,在于之配套的保障环节上,还有争论,但是双塔自身的作用,是有的。在高度上我们现在能够与对手形成一定的抗衡。现在这套战术体系也是够用的,在比赛中,只要中国队能打出2、3号位的进攻节奏来,基本都能得手。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2、3号位打不出战术节奏来,薛明在前点的问题我已经说了快1年了,后点的周苏红因为后排原因也跟不上,前后点都丢了,中国队现在2、3号位的节奏很难看。虽然我还没有看到李老新的6种战术是什么,但是我不同意他认为中国女排输球是战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战术根本就打出来,又何来战术没用一说?
`现在中国队最关键的问题是“三多一少
第一多是无效一传多。这点在现场看非常明显,中国队的一传到位率看上去不错,但是实际效果很差,球送得不好,冯坤的位移虽然很小,但是很难把球传起来。冯坤是一个非常高的二传,这是她身体带动技术的地方,她的传球技术确实一般,而且腰很硬,传球并不柔和,对一传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不怕高弧度的一传,因为她顶多站着看准了传,特别怕不够高的一传,太低了她要弯腰转体来处理,真是捅到了她的命门。过往中国女排很多球都能将球送到网口,冯坤有这个高度来处理这样的球,现在中国女排的一传在平飘球的破坏下很难到网口的高度,所以反倒是跳发我们接得特别好,借力打力,直接将球高速反弹到网口,一传又直又快,但是平飘的追胸球你就很难了,因为它不旋转,如果你加力,它旋转了,就高弧度上去了,一传就起不直,副攻上步就被破坏了,或者你不加力,它又往上走不了,基本是平着到冯坤的手上,球的高度就低了,在现场看非常明显,一般就是从一传队员的胸口到冯坤的下巴,略微有点那意思,冯坤处理起来就非常吃劲,一处理不好,就低了,直接从一传队员胸口到冯坤胸口,那简直就要了冯坤的亲命,如果稍微有点力道差池,再低点直接对着网子冲过去,基本这样的球中国队全失误了,传都传不起来。现代男子排球不惧怕飘球,对于平飘球就是大胆加力,起来弧度之后,由二传主动往来球方向撤,与副攻在远网强行组织远网快球。这里要回到以前的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高弧度一传破坏快球节奏”,这就是为什么,因为副攻打高质量快球的前提是与一传同时到达二传,在发明远网技术之前,这是一个被动过程:一传的点是固定的,二传的点是固定的,那么副攻到达二传的时间,完全取决于一传到达二传的时间,这个时间是非常不好判断的,副攻的眼睛不是测速仪,但是副攻的跑动速度是基本恒定的,就快球三步,谁能比谁快几秒,那么一传就越平直,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赶上副攻的步点,达到副攻、一传同时到的效果,现在不一样了,二传有了远网技术,他就灵活了,也就是说,当我一传弧度起高了之后(当然不能起个9米、10米完全超过二传的弹跳能力),他可以主动来配合副攻,他在副攻准备扣球的一瞬间,不等球来,而是主动采取跳传技术将还没到的球直接传出,以他主动改变传球时机来达到一传、副攻同时到的效果。这是需要远网快球技术做保障的,因为很简单,一传不到说明一传离二传有距离,而二传站在网前,要提前传必然是在远网传,这个时候的快球就必然是远网快球。现在男排的远网快球已经是基本功了,所以飘球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你没有办法破坏我的快攻节奏,飘球过来必然是菜球。
这应该是中国女排的突破口,从队员条件来看,中国采取了双塔,二传、副攻高度分别达到185和195左右,完全具备打远网球的身体条件。从实际比赛来看,中国队屡屡在防反中采取副攻中央半高的战术,几个副攻都打,不会打的马韵雯也打远网背飞,这就说明中国副攻有打远网球的能力。现在最大的制约瓶颈应该只在二传的远网技术上,但是冯坤有身高、有力量,没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跑,才和日本mvp比赛了,她在比赛中大量采取远网技术强行组织快球(当然很多时候日本的三无副攻和绵软主攻都直接辜负了她,害得她又传球又保护,那叫一个能者多劳啊),不会打至少会看,相信在20多天里,应该能有一个改善(现在真是无比怀念snn,陈金牌过往每次局面混乱都赶紧派出snn,而每次snn都以她出众的大范围跑动传球技术挽救金牌的命运。大范围跑动传球或者说移动传球技术恰恰是远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前奏)。
远网快攻是一个战略武器,是中国队对抗现在日益风行的平飘球的战略支撑,所以必须掌握。巴西队为什么对飘球有很好的抵抗能力,看一传效果并不出众的mari+paula组合为什么还支撑起了巴西的战术体系,就在于巴西队的远网快攻技术非常娴熟,二传与副攻都有远网快攻的能力,在比赛中也经常打远网快球。这一点值得中国女排在最后的20多天仔细研究。
第二多是吃闲饭的太多。我们来对比一下上个奥运周期中国队的替补阵容:张越红、张萍、陈静、李珊、宋妮娜
这些替补都有一两样能拿出来的本事,比如张越红的强攻,要用的时候真用得上;比如标枪的发球,的确能发出来;比如陈静的全面,01年大冠军杯刘亚男伤了,陈静就顶上去了,攻防都顶得住。snn就不说了,世界上最专业的救火队员。替补队员之所以是替补,不是说跟面神一样,全面比主力队员差,就是替补,这样的替补要来何用,主力发挥烂了要输球,替补全面比主力烂,上去能比主力打得好?替补队员是那些有战术作用但是有战略缺陷的队员,比如张越红,她有自己的战略缺陷,她的一传、拦网和防守都对中国队的结构有战略性影响,但是她有战术性意义:强攻好,这样当中国队战略结构没出错而战术实施受到阻挡时(比如全队基本面在,就是强攻不下球;你要全队的基本面崩盘了,比如04奥运会决赛是02年锦标赛对意大利,整个基本面都崩了,整个战术体系都被遏制了,你再换张越红上去看看还有用没用),这个时候上去就有作用了。
这里面除了山花烂一点,其余人都是有功效而且发挥了作用的。
现在的替补阵容,名字我不想列举了,想起来都有气,替补发球的基本没用,当然现在这个阵容本来也没什么发球替补;替补拦网的能把朱玲气死,人家上去就能拦,我们的是从来没见摸到过球皮,上去就丢一分,丢完分就下来。整个现在的替补阵容就毫无作用,看不出作用来,这样替补有用吗?
节奏乱了,换个二传都不是节奏的问题,时时刻刻担心裁判的哨声响起,某个挤神被吹持球,我旁边的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都偷笑了,可不是,传10个持球嫌疑5个,然后被裁判吹了,你当你考裁判的眼神啊?
第三多是个人技术多。现在中国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依赖个人、依赖个人技术,集体技术发挥不出来、集体优势基本没有,主要靠打个人技术。这个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球队的结构性不合理,导致中国队从整体结构上被完全撕裂开,被迫打个人技术,这个问题重复多次了,这里不重复,只是简单列举一下:比如薛明的爆发力问题,快攻要球太高、速度太慢,直接割裂与第二点的配合;比如周苏红的一传问题,前排多次被对手找到,而到后排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又往往被对手回避,导致周苏红被迫用抢球的办法保证一传质量,导致越到后排一传反而越没谱,强扭的瓜不甜,强抢的一传哪容易好?(由此对某个滚神简直是深恶痛绝,人家都是自由人去抢一传,她是等着一传被人抢);比如赵蕊蕊在前排主攻的攻击力问题,赵蕊蕊在前排的时候,战术也打了,牵制也形成了,结果呢?认为的能力、技术不足导致赵蕊蕊个人被迫暴露打个人技术、个人实力,面对单人或者几乎空网扣10个斜线+直线=0,人家还要防你面神,人家还防你那是糊涂神,你又没送人家糊涂仙酒,为什么人家要变糊涂神?这就是队伍的结构问题,你在结构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破绽,导致队员暴露,比如人员搭配,一强一弱,想法很好,强弱互补,实际不是,人家抓强放弱,反倒竹篮打水。田氏赛马讲求的也是科学搭配,不是说强配弱就合情合理,有搏有保、有冲有守、动态平衡,才是现代排球阵型构造的王道。
二是球队串联技术不娴熟。集体不是虚无的,不是6个人一站,就集体了。集体是靠配合结合起来的。现在中国女排的串联技术确实有问题,不是说身体疲乏的问题,确实是技术层面的,最关键的两个串联技术我们都不好:一个是集体拦网,感觉总是无法形成很好的配合,边和中间的副攻配合不上,双方的起跳时机、手型掌握、拦网动作完全没有配合,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完全是1*n的拦网,你也在大而全当个人拦网,我也在大而全当个人拦网,所谓的集体拦网实际是多个人在一起拦网。这点真是要和巴西、意大利、日本好好学学。小日本的多人拦网技术非常好,确实是集体拦网,起跳之后拦网区域的分配、不同区域拦网人手型的把握、对球的判断,真是是形成配合的。巴西也是如此,多人拦网很少打崩,配合很好,拦直线的是拦直线的,拦大斜是拦大斜的,不重不乱,我们是又重又乱。二是接应传球。除了刘亚男,其他人一传球,都没准。这点中国队也是必须向巴西、意大利好好学学。特别是巴西,意大利的副攻传球功底非常好,接应以前是二传,但是主攻和自由人传球还是偏弱,但是巴西真的6个人人人能传,自由人有时候、副攻有时候都主动传后排中间的战术球,主攻都能打上很好的发力,她们还没有我们这么长的磨合时间,能打出来就必须靠技术了。
这是两个小球的细节问题,在剩下的20天,就是抠这样的小技术的时候,大的方面再提高很难了,但是小的方面就要抠好、抠细。比如集体拦网,就要抠仔细点,不能老是单个练拦网技术,合在一起也要练,一个来球,总是先到直线,所以直线的先判断,斜线的再跟上,直线先包住,斜线来堵死,这些话肯定都知道,但是在剩下的20天,中国女排就必须在训练中把这些小球环节抠细了、抠好了,甚至是抠完美了。这是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对抗的战略根基啊。本来身体条件不如人,串联环节再不如人,这球就打不动了。你不能说跟我一样,小s现在不打球了,就剩在纸上磨嘴皮子了,但是中国女排真是要靠手打球啊,这些技术要领、技术口诀必须在比赛中体现出来,打出来,不能总在训练场上,总在耳边上。
三是个人技术不全面。队员在某些技术环节总是有命门,导致对手抓住命门,暴露弱点,被迫自行反抗,寻求解脱。这就跟老鹰抓小鸡一样,你抱母鸡总是抱不好,别人就趁机突破了。这不是结构性的,从结构上看,这点本来不会被队员撕裂开,但是你技术有缺陷,人家就利用你的缺陷把你和队友割裂开了,你能自己寻求突破还好,无法寻求突破,那就被灭了。这一点在三个环节体现特别明显:一是圣地的预判,导致后排完全是单兵作战,个人防守,圣地就毫无预判,你没有预判,你的防守区域就没有准信,你的防守要真就烂了,人家还知道来保护,关键你又要防,这就难办了。多少次周苏红和圣地的队员抢防守,多少次圣地双神漏防守,都是这样的,队友预判的时候得不你的反馈,不知道你的情况,她怎么防?是防还是不防?防了要抢,不防要漏,这还有什么集体防守的概念?二是副攻的节奏。赵蕊蕊的节奏控制就很好,上步有明显的节奏感,对球到二传的过程是有把握的,所以她就很少失配,不管最后打出来球的效果如何,但是至少不失配,三个小副攻都对上步节奏把握很烂,上步的时候看不到球,薛明就经常失配,当然二传也有责任,但是冯坤对球的节奏把握历来是需要攻手去配合的,这不是一天两天的秘密了,是三年五载的事实了,副攻就要多观察、多思考,现在这样,现在经常就别别扭扭上步了,很多球看来球就到冯坤的下巴,她185有一个明显的转体过程,节奏就上不去,副攻好,还是哗啦啦就走了,走了球来得了吗?你打的是球,不是直觉,不是习惯。这一下,二传和副攻就分裂了,二传节奏死,副攻节奏更死,一死死到一块,前点全完蛋。副攻技术不全面,节奏死板,回头看刘亚男、陈静、李轶之这样的副攻,王怡、赖亚文这样的副攻,人家那节奏把握,上海打八一,李轶之前快被看住了,诸韵颖临时来一个背快,接着打,一场比赛就打背快了,一口气打n个,各个都在点上,技术就是很全面;刘亚男,冯坤过往给她传的短平快,真是平,人家坐着扔,一样打出效果。这样二传副攻就总是有效果,总是在点上,现在的小副攻的技术就很单调,节奏非常差,不会就要学,这些副攻现在都在,刘亚男就在队里,陈静这些队员又不是找不到,有录象有真人,这20天就是抠技术细节的20天,就问、就学,好好把节奏搞好,把技术能多练一分,那就多一分的把握。三是进攻的线路。三个主攻全无敌,还是老话,扇的扇、扔的扔、肥的肥。这技术还不好说比副攻强,可能就铁扇公主强点,还杨贵妃,分明就是牛魔王他老婆。那大巴掌,呼啦啦的,遇到猪八戒这样的,妥了,遇到真正有本事的,当当当,全部都被扇回来。巴掌女神的状态可能还是处于一个调整期,巴掌扇得没以前那么神,我也不指望她提高,反正她以前就这么扇,现在争取扇出最好的水准。肥的那个就一句话:冲刺二十天,减肥不减力。可以考虑借调一个举重教练,他们据说能在比赛前几天减掉队员十几斤还能让队员劲头不减,都是神人啊。
至于某个高空扔炸药包的面神,我什么都不想说,多说自己都觉得恶心。天天扔啊扔啊扔,没赶上解放战争真是你最大的失误。
说完三多说一少
中国女排在横滨有三多,但是却少了一份气定神闲,有点向巴西女排靠拢,毛躁躁的。首先教练就毛躁躁的,队员也不怎么平静,两次金牌在技术台fb,队员就在比赛场和裁判理论,场上吵场外也在吵。不是说争不好,关键是要争得平和,双手一摊无辜半天,然后冯队长就和裁判nonono20分钟,这样争就很毛躁,以前冯坤处理就有理有据很多,讲事实摆道理,不听拉倒,接着重来。
现在好,滚神防守要死不活,举手叫界外比谁都欢实,经常一两个球就争了,金牌一见强攻就高喊:
打死她
一到王一梅发球就大叫:
发死她
简直有点成巴西罗卜头的翻版,不是号称微笑金牌吗?现在一暂停,微笑也没了,苦大仇深比画完之后就在一旁做痛苦状,接着让周苏红和刘亚男发言,冯坤总结,全队暂停严肃得很,只有滚神有喜感得jjzz,还没众人无视。心态就不好,这难道不是金牌的看家宝,看家宝可不能丢!
这就是中国女排现在的现状,剩下的20天,对女排至关重要,一定要立足恢复、重在减压,作到训练的总量调控,不过量、不少量,又灵活机动,太累了就放放,该赶了又赶赶,总量上动态调整;技术中的重点突破,这个时候不能再来大而全了,熟练掌握的保持手感即可,需要而又不熟练的要重点突破、专项突破,而且要专人落实,比如冯坤就死盯周苏红的接应传球,每天一个目标,每半周一个目标,达不到两个人都不休息,非练到目标,要突破的小项必须突破,不然来不及了;战术上的练熟不练生,一对一最熟悉练什么、全队最熟悉练什么,都要很好的明确,因为战术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现在就要找熟的打,把熟得彻底打熟,闭着眼睛都不失误,全队战术要有针对性,要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一个队一个队的模拟打,陪练队员要模拟主要对手的主要打法,一天一个队或者几天一个队拉练,真正作到知己知彼。
总之,以我为主、高快结合,巩固优势、缩小弱势,以2、3号位为突破口,为前排进攻、快变战术为坚强基石,以过硬的、世界第一的一传和串联技术为可靠保障,一个一攻一个一攻力保,一个防反一个防反死拼,中国女排一定能在奥运会上实现升国旗、奏国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