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一九七三年漳州的郊区大同村的农民经常看到一幅奇观异景。在夜幕中有星星点点的火光,有如火龙一般上下盘旋。这就是当时应召前来进行第一届全国重点省市排球队冬训的健儿。她们在教练的率领下,从主地的地区财贸干校启程,穿过沙土铺就的大通北路,经过一片荒地竹林,在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伴着蛙鸣声,操着近路绕向市区马肚底后面那座巨大的竹棚训练馆―――当时的漳州市区。
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就是名扬世界排坛的曹蕙英、陈招娣、杨希等人,当时她们是属全国招生的北京体院青年队。当时她们住在财贸干校的宿舍,那里没有电灯,夜里只好点蜡烛写信写训练日记,看书。一个水龙头,几个人围着洗脸刷牙,大多人要凑在井台上,打上浑黄的水洗衣服。这一些是先的运动员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可在当时这些十五六岁的姑娘和小伙子看来却不以为然,她们立志排法,似乎好充满新鲜感呢!
闽南的冬季凌晨,也是寒气逼人。上早班的市民,不少还大衣罩的严严实实。可是在竹棚内姑娘们个个脱成短衣短裤了,浑身汗水淋漓。她们正在场上摸爬滚打,轮番救球。偶尔不小心沙子磨去姑娘们大腿外侧那细润洁白的皮肉,随即,血水渗出,融入泥中!室外跑道上,运动员在寒风中争先恐后的跑,汗珠就像小雨似的流。
“滚上一身泥,磨去几层皮,不怕千般苦,立志攀高峰,三、五年内打败日本队、南朝鲜队” !巨大的横幅下,这些队员在竹棚中拼杀,在沙土上滚打,创造了每天七个小时的强化训练。泥土地上渐渐露出的沙子无情地陷入少女的皮肉中,,殷红的血直流。有时,睡到半夜,伤口与床单粘在一块,一翻身有些姑娘疼的哭出来。目睹着一切的于司令、钱处长心里头都很难受,可没有这份拼劲苦劲和狠劲,来日中国排坛何以能崛起于世界?于司令回到办公室便令部下买来一百多条运动裤,代表漳州市军民给运动员艺人送上一条。这条短裤许多运动员至今还珍藏着,没翻看一眼,就回勾起当年沙土拼搏的一幕。就这样,这首批的一百天训练中,全体人员没有休息过一天,包括春节在内。当时有一名女队员写诗在食堂墙上: “党中央下达战斗号令,迅速赶超世界水平,排球新兵义不容辞,立志向高峰攀登,为祖国争光。闯!闯!闯!为人民争气,干!干!干!”字里行间, 尽管文采不足, 但却表达了全体姑娘们的心情。
这就是冬训队朴素的政治工作催开的鲜艳之花,也就是构成日后体育界总结的“竹棚精神”的一部分内容。这精神,抚育和激励着整整一代排坛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