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 注:思想者先生此贴发在博客里,在新浪谏言堂和蕊个网上看不到,所以很奇怪,特转来。
思想者自创
本月十七号,中国女排要回娘家漳州了。
读了“于无声处看比赛”女士的一篇贴子,她把中国女排的现状,喻成是“名车大修换部件”,有些意思,很是引发我的联想和启发。
中国女排05年成了逆转年,06年却是“大修”年,五月出兵漳州后,夺了北仓、北京两站冠军、瑞士精英比赛得亚军,总统杯又首得冠军,棒走了60万美金,如何分配外人不知,但看全队上下无不雀跃,球迷也为之高兴。
两度世界冠军的“中国名车”,在十七年真空后走上前台,面临瞬息万变世界排坛,中国女排树起一面旗帜。但是创业难守业但难,下一步世锦比赛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就总统杯上,与加莫娃她们的比试中,各项指标其实并不占上风,仅仅是凭“老车识途”和心态平和,才以3:2险胜。
按现埸看球的朋友说:加莫娃离队一阵,体能技术上雄风不减,进攻依然“硬要扣死你”,但相对比起雅典,稳定性和熟练程度是减弱了些。行家说,如果她跟队训练,仍是世界第一主攻,无人可比。而中国队的四老双新,也是成功的配置,当然,不出问题就能胜,一出问题就是输。
这样看来,中国女排已经达到她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了。
名车会磨损,明星会受伤。
伤兵满营的中国女排,正在尽最大的努力。
问题是,没受伤的加莫娃可以离队休息,而中国队员不敢休息。暂地离队的赵蕊蕊和张萍,是因伤才离队。积水加重的队长冯坤,也只能带伤出征、咬牙拼搏。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有时想想,为什么外国队敢于照样休息、照样婚恋、照样打球?
应该说,也是一种可以引进借鉴的模式吧?
有人说,中国队员比赛当事业,外国队员比赛当游戏;中国队员训练当拼搏,外国队员训练当调节。
可见,理念上是不同的。
当年,古巴路易斯婚后生仔重上战埸,火力不减;朗平婚后复出,进攻依旧、榔头不减重量;张越红就不必说了,她三十多岁婚后上阵,还帮辽宁女排重夺全国冠军。她现在,依然是中国女排十八大名单之列,依然是“国手待召”。
如果这种理念普及开来,那么,中国女排的路子是不是能更开阔一些?
有人说,如果冯坤04年雅典之后结婚、休息,两年后的现在,“小冯坤”也该出世了,她的伤,搞不好全会好利落了?如果这样的话,到08年,更是会让球迷放心、自己放心?
赵蕊蕊如果04年养伤至今,或者情况又会不同了?
人是血肉之躯,机器尚会“疲劳性损伤”,何况是人乎?
有时候,退一步可以进两步的,收回的拳头,可以打出更重的一击。
女大当恋当嫁,队员当休当玩,这是完全可以照样操作,做到鱼与熊掌兼得,打球成家两不误的。当然,这仅仅是“如果”。
中国女排一心为国拼搏,一心亡命比赛训练,“先立业后成家”的精神,实在叫人可敬可佩、可歌可泣。
总统杯后,回北京稍作休整的中国女排,马上要开进漳州,进行一个月的强化训练。大战在即,谁也不敢分心。
世界上没有“如果”,让我们祝福中国女排全体将士吧!
出差在外,久不上网,随手写点东东,当作见见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