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找准了结症,然后就能对症下药,可是,新药何在?特效药何寻?开出药方本难,难、更难在“统筹下药、药到病除”——也就是象医生的“跟踪随诊、敢于下手”,开刀落实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无疑是如生命的阵痛一样,是一种烈火中的飞跃升华。
简单说,大部份人都同意我上贴拙文提出中国女排局限性的六个问题,尽管也有不同意见,但我一向是发贴只求“一吐为快”的人,从不争论,也少有回应,这望朋友们原谅了。
出路,也就是突破这些局限弊端,取得全队性的平衡和谐。当然,有些事之所以叫局限性,毕竟就是因为局限之难,才拖到现在。“知道问题”与“解决问题”是两回事,这中间,路子长着,不然,国家排球中心的专家就没饭吃了。
第一、 体能问题
东西方人的体能差异问题,让专家去说吧,但有一点,毕竟中国女排的身高并非有太多劣势,从袁伟民时代到现在,感谢中国母亲们的辛苦育女,盼女成凤,女排的身高历年也是芝麻开化节节高,虽不是世界最高,但也不会太差,有此基本保证,所以,队员的单位肌肉力量,爆发力量,,通过科学训练,都可以接近和突破。反之,中国人的反应能力、灵活机动、敏捷速度,可以继续保持和提升。
中国排球界历来力量训练是从“扛铃挂帅”为主开始,几十年形成自己传统的训练手段,效果不容否定。
在排球专项体能中,与欧美比,主要输在绝对力量、耐受能力和持续弹跳高度和原地弹跳能力等方面,王一梅的出现,就说明了在某些指数上,中国人也完全有接近或局部超跃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与时求俱进,新的训练手段呼唤出台。
第二、 心态问题
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理论来检验,“艺高胆大”是正确的,也是前提;“胆大艺高”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也是正确的。道理人人懂,可是人非圣贤,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私心杂念和想法多多。高手对决,在技术上体能上不分伯仲的强强对话时,心态会上升成取胜之道。
为高水平的运动员、运动队配备心理专家,在国外不乏其人。其实,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中华武学宝库中,也有许多精华成份可以吸收、可以灌输。比如,天人合一,无我境界;比如太极相生,独孤求败。
问题是中国球员从小打球,书相对读得不多,必须强化灌输。
为中国队配备“心理辅导员”之类人物,看来势在必行,但是,这也是说时容易做时难。袁伟民的心理辅导是“战胜自己”,陈忠和的心理底线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都有了成功例证。只是现在,问题又摆到了桌面上。
所以,功夫在诗外,新的比赛理念呼唤参透。
第三、 伤病问题
按照中国式的“三年成型,五年成才,八年成器”之说,中国女排的七仙女中,球龄都十几年了。换句话说,伤病多出现在“成器阶段”,形成一个怪圈,新手有体能却缺少技术含量,老将功有技术含量又易带伤病。所以,中国自已的体能训练套路解决了“成型、成才阶段”的训练,却在“成器阶段”遇到了严重挑战。
由于05年出现大面积的伤病,06年初,中国女排引进了国外最新的体能训练,从实践看效果是好的,特别在保守愎复中做到了“还能训练”和“维持体能”,但是,提升的目标没实现。而中国女排老将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维持。
有人提出采取国外的“业余训练”和“休假保养”,来解决老将们的伤病问题。这是一个两难推理,中国崇尚“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全靠训练出采,业余训练和休假保养的结果,可能只有打一、二局球的体能,而且,更容易在比赛中意外加剧受伤。
据说,现在已有更新、更适合老将的训练办法提交,准备在07冬训中采用。中国女排训练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世界性的对运动创伤没有新招的情况下,伤病问题,还是一道难解的不等式。突破这一局限,意义非凡。
所以,他无我得有,新的“成器维持”急待实践
第四、 理论问题
世界经济在一体化,世界各种排球理论也在互动中共存。“电脑排球”、“设计排球”、“创意排球”、“快乐排球”、“享受排球”同样会渗透进来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中国需要“拿来主义”,更需要“化它为我”和搏取众长。
我很同意早船先生的说法,“中国式的快变打法为世界各队采用,就说明它的先进性。”并且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加上自己的东东来战而胜之,确实足够以证明。
问题是,什么是适合中国排球理论?这得够让中国女排教练组上下求索了。
赵蕊蕊说得好:“适合的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训练排球”、“拼搏精神”加上什么才是适合中国排坛?找到了,就是升华,就是最好。
所以,搏采集一身,新的吸收消化不分彼此。
第五、 互补问题
中国男排世锦落马,但在亚运首战中,却打出了自己的若干“精气神”来,很来些“奔走如飞”的感觉; 半决赛对沙特,前两局也是让人看到"荡气回肠”的亮剑出招,尽管最后是苦战五局有得有失,但是,毕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陈忠和教练都现埸评说,男排“新手有气势”,并表示要为女排寻找新人。
中国男排大有长进,这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的世锦之旅也没有白输球,在拦网和一次攻上,已经有了世锦吸收新打法的影子。比如后攻的“扑扣”速度和使用数次,比如拦网的“封堵盖帽”和“过网屋檐”;又比如中路进攻的使用,敢于突破,敢于下手,敢于组织,不是都很好带劲嘛!明天决战无论如何,都能期待互补环境早日到来。
所以,互补共促进,新的启示互动必须相随。
第六、 梯队问题
这问题涉及到体制,一时半时也难以彻底变更,期待能统筹解决。但是,当年袁伟民时代的“全国高妹大练兵”,“全国八强共冬训”,冬训中,有专家组测评科研,有世界排坛讲座,有教练组选人挑将,还有每周一次会战比赛和队员自我设计表态。这些老传统不知何时给少了、没了?
1976年袁伟民组队,就在漳州基地会战中挑人选将组合。天下三大主攻手之一的郎平,也是在冬训中考核选进的。这比之到联赛到处跑和看不更准确得多?有的人才身在弱队,看就困难了,如果能两者结合看最好、最准。因为排球选手重综合能力,重临埸比赛,不重量化指数和单纯身高。
所以,资源重挖掘,新的后备力量必须跟进。
又说了一些地球人全知道的事,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