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接应与主攻不换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06年王一梅与周苏红都有尝试过不换位的战术。当时之所以采用这种战术,主要是扬长避短了。我队发球时让王一梅在二号位,可以发挥大梅的身高优势,加强拦网,而拦对方的主攻这点恰恰是周苏红的弱点(当然,这时我们发球必须要破对方一传,逼她们打四号位,欧美球队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打四号位还是偏多的)。如果能拦死,那当然是好事,如果拦不死,打防反时,凭周苏红的手上功夫在四号位顶一顶还是可以的;而对方发球时,周苏红与王一梅又重回二号位与四号位,这时王一梅又可把球扣得很酷了。
昨天,对美国女排时,李鹃与周苏红、张越红与周苏红都有不换位的战术安排,前者的这种安排更多些。但从现场的解说看,田解说(好像是他,听那纤细的声音)的解释很让人寻味:李鹃与周苏红之所以不换位,那是因为害怕周苏红轮到四号位时,她跑回二号位时的跑动会扰乱了队友。是这样的么?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了。其实,这种换位跑动,一直是中国队的传统,要说到扰乱队友,那也是扰乱多年了,这些被扰乱的队友也“忍气吞声”好多年了,今年真的可以“扬眉吐气”了?其实,这种不换位的原因除了有上面提到的那种情况外,我个人认为今年的这种不换位战术还是有点新意思的。
地球人都知道,现在对付中国女排,就是加强发球的攻击性,而加强发球攻击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发球时找一传最好的、同时也是跑动最为出色的周苏红,这种方法常常迫使中国队前排的进攻由三点变两点了。而中国女排昨天的比赛就是有意无意般的在练些破解此法的一些战术了。这次不换位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找周苏红发球所带来的危机。
以前周苏红接一传所处的位置,正是我们跑动进攻的“枢纽”,周苏红接不好一传,万事OK;如果能接好一传,也要累死你,拖慢你的进攻节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被洪钢戏称为很有特色的周式后仰头进攻了。
而昨天这种战术安排,你找周苏红发球,可以,也没问题,她在四号位,她接好了,也是三点攻,她的四号拉开有速度也有技术;发果你找薛明发球也可以,她后面有自由人保护,如果迫不得已,薛明也可以临时接一下,凭薛明的身高、臂长与弹跳,就不会上演周式“独门功夫”——后仰式进攻了。所以,我们时不时看见薛明与马蕴纹接完一传立即投入进攻的画面。
还要说一点,昨天解说在评价李鹃的进攻时,说李鹃常常能扣令对手非常难受的球。是这样么?不是,因为李鹃的进攻没有绝对的实力,如果不是魏秋月在场,她还是有些挑球的。传给她的球不舒服,就不能拉开进攻,就不能按常规方法扣球了,所以扣出的球有时候就不常规,令对手意外。但很多时候不到位的球,她是被拦死的居多。如果李鹃常能扣出一些令对手极不舒服的球,那她就位列有绝对实的球员之列,比如前古巴选手贝尔。
还有一点,在昨天现场比赛中,解说员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分轻重地把网络上网友乱给球员起的花名弄到现场直播里去。比如:把索科洛娃称为“王母”,把萨夫洛娃称作“萨花瓶”。如果一个队员的外号在本国内已经传开了,已经“约定俗成”,我们的解说在解说过程中引用,没什么误会的。如果是我们自己国家的球迷给他国队员起的外号,如果在网上评球时网友用一用还没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电视台的解说员在直播过程中“运用”这种外号,那是相当不妥的。
“花瓶”是什么概念?影视剧里是指演技烂得可以但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没有演技,我还有一副漂亮的皮囊吸引众多粉啊丝啊的。如果一个球员,一个外国球员,没有球技,又为国家效力,你还当着全世界人民的面说她是花瓶,这意味着什么?每个队员进国家队,都有教练的想法与用意。在解说过程中,没必要把解说工作做得那么八卦。
其实,作为解说员,解说过程中言语越简练越好的。像昨天刚出场,解说员就在介绍谁是大主攻,谁是大副攻。我妈一直在问,大主攻小主攻之分,是不是以个子问题来划分的?等我解释完之后,双方一下子就暴涨好多分了。
总的说来,昨天的解说员,如果想解说08年北京奥运会,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时间不长了,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