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中国少年女排远赴泰国参加世界18岁以下青年锦标赛(世少赛)。作为卫冕冠军,国少队在全部比赛中先后负于秘鲁、土耳其、多米尼加和墨西哥队,只战胜了非洲的突尼斯、埃及和欧洲的斯洛文尼亚队,最终名列第十三名。卫冕冠军国少队的直线下滑究竟为什么?中国女子排球是否已经处于人才匮乏的边缘?带着这几个疑问,记者独家采访了国少队主帅王嘉琴。
一传成为致命问题
国少队本次世少赛之旅绝对不是一帆风顺。在2008年出征亚少赛时,这支队员平均16岁的队伍在亚洲赛场上就没有显示出高出对手一筹的实力。在亚少赛与日本队的两场比赛中,国少队一胜一负,一传环节的薄弱当时就让王嘉琴产生了担忧,而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世少赛赛场上更是彻底暴露出来。
王嘉琴表示,目前国内女子排球技战术是一脉相承的,从成年队到少年队大家都是在3号位的快速变化上做文章,而这种技术则要求一传必须得到保证。但是包括一传在内的基本功方面,国内的基层训练还不够,队员们的基本功还比较粗糙。“队员们在比赛中也背上了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王嘉琴说。在比赛中,缺少大赛经验的国少队员们第一次与欧美对手交锋,在比赛中越是怕失误、想赢球,技术动作就越放不开,在对手“人来疯”般的冲击下,国少队员们一次次与胜利失之交臂。
人员不整经验缺失
在谈过技术问题后,王嘉琴坦言本次国少队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员不整。2008年征战亚少赛获得初步磨合的队伍,在今年征战世少赛时只保留了5名队员,新补充的适龄队员年龄很小,有的即便在各自地方青年队也很少能够打得上主力,这种现状无疑也让主帅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王嘉琴坦言,这种状况主要由于今年是全运会年,很多地方队不愿意把正在备战全运会的队员下放给少年队,而队中原有的另一部分队员则由于年龄的增长上调到了国青队。一来一往,这支国少队虽然号称“18岁以下”,但其中最大的队员是17岁,最小的却只有15岁。队员年龄小,所带来的问题就直接反应在比赛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大赛经验以及心理调整等各个关键环节上。
虽然困难不少,暴露的问题也很多,不过王嘉琴还是认为,国少队的工作重点并非单一的要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让小队员们在国际赛场上开阔眼界才是这支国少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后备人才值得期待
在国少队和国青队双双饮恨世青赛后,国内媒体也传出“中国女排后继无人”的感叹,但王嘉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一、两场比赛的失利并不能全盘否定国内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王嘉琴说。王嘉琴表示,虽然国少队本次折戟世少赛,但由于各种原因,队伍并没有把目前国内最好的少年选手全部征调出来。王嘉琴举例说,去年亚少赛国少队中表现出色的一名来自上海的主攻小将杨洁虽然本次并没有入队,但杨洁目前身高已经达到1.92米,是未来有作为的一棵好苗子。即便缺少这样的尖子选手,但这支“人员不整”的国少队中也有两名队员身高接近1.90米,身体条件在亚洲处于一流水平,虽然与欧美劲旅如意大利队相比还不占优,但也绝对不能算差的。
王嘉琴坦言,中国女子排球是不缺少后备力量的,对于年轻选手的培养,王嘉琴则希望地方基层教练员在加强队员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应在作风和比赛激情方面多做工作,而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这些刚刚接触专业排球不久的孩子们多一些比赛的机会。
转自:新浪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