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北美阳光海岸上的沙滩排球运动,在中国却是一项开展时间短,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个项目。然而随着沙滩排球在1993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中国沙滩排球队就于1997年首次参加了世界沙排锦标赛,并以此为契机使中国沙排运动走向世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沙排队的女子组合熊姿/迟蓉获得了该项目的并列第9名,田佳/王菲则仅并列第17名。2004年中国女子沙排再次获得雅典奥运会比赛资格,然而当时的中国女沙头号组合田佳/王菲依然没有能够走得更远,最终获得并列第9名。由于实力和比赛成绩都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中国沙排队不仅被国外对手轻视,在国内也少人问津。
中国沙排队的起步阶段是相当艰辛的。没有训练场地,运动员和教练员拿起铲子,在海南岛的沙滩上自力更生平整出一块块达到训练要求的沙地;缺少资金,大家就艰苦奋斗。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中国沙排队全体成员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在孤独和寂寞中积聚着自己的力量。2006年开始,中国沙排队迎来了发展的转机。一方面,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得以能够自2006年开始每年春天都前往沙排运动发展最为发达的美国进行拉练,与奥运金牌教练丹恩以及奥运会卫冕冠军维尔什/杨共同训练、交流。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沙排队的关注也逐渐增多,队员们终于能够在冬训期间前往与地方企业合作创建的训练基地,住进舒适的宿舍,在干净平整的沙地上训练。
在2004年至2008年的四年中,中国沙排队不仅坚持“请进来”,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在认清自身与欧美一流劲旅之间的差距后,中国沙排队每年都要在世界沙排巡回赛上磨练自己。出国比赛其实远没有外人想象那样舒适,实际上中国沙排队队员经常要在每一个比赛日连续进行两、三场比赛,有时时间紧张得吃不上热饭热菜,只能够在场边的看台上以“三明治”充饥。有时候恰逢遭遇大雨,比赛却仍然要继续,运动员们在场上冒雨比赛,带队参赛的排管中心主任徐利和教练员们也都不打伞,在场边顶着大雨观看比赛。而在欧洲各地转战比赛时,运动员们也培养了良好的自理能力,找交通、订酒店,所有的生活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当然每个人也都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外语。
经过艰苦的训练和比赛,中国沙排队的教练员、运动员们回报以成绩上的突飞猛进。自2006年开始,中国女子沙排选手屡屡站上世界沙排巡回赛的最高领奖台。在2006年世界巡回赛波兰站比赛中,徐林胤/吴鹏根夺得中国男子沙排史上首个世界巡回赛季军,并在2008年世界沙排巡回赛上两度打入决赛。多哈亚运会上,中国男女沙排队共获2金1银1铜。这是参加三届亚运会中成绩最好的一次。在2007年7月底结束的世界沙排锦标赛上,中国组合不仅创纪录地夺得一枚银牌,而且女子两对组合闯入半决赛,男子两对组合跻身八强。可以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沙排队的女子选手就展示出强劲的实力,男子选手也被寄予厚望。
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沙排选手已经凭借在世界沙排巡回赛上的成绩积累获得了有利的奥运会分组。中国沙排队女子两对选手顺利地小组出线并在半决赛会师,完全符合赛前预计的比赛“线路图”,当然也体现了中国女沙两对组合的绝对实力;男子选手虽然没有能够更进一步,但首次参加奥运会并获得并列第9名的成绩,也创造了中国男沙奥运会的历史。最终,中国沙排队终于不负众望,一举夺得1银1铜两枚宝贵的奥运会奖牌,让中国沙排运动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
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之前,记者曾在朝阳公园的训练场上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的外国选手,并让他们谈一下对中国组合的看法,外国选手几乎无一例外都伸出了大拇指,并说:“中国沙排,非常棒!”从8年前乃至4年前的默默无闻,到北京奥运会上的一鸣惊人,中国沙排队走过的路坎坷却充满光明。中国沙排队这种飞速进步不仅饱含着中国沙排队运动员、教练员的汗水和泪水,也凝结着全国沙排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在以几乎完美的表现结束了北京奥运会的征程之后,中国沙排队未来4年将留给我们更多的期望。